分类是在科学研究中根据研究的目的,选择一个标志,把性质相同的事物或现象归纳在一起,把性质不同的区别开。因研究目的不同茶艺的分类方法很多,根据功能和表现形式茶艺可分为四类:表演型茶艺、生活型茶艺、营销型茶艺及修身养性型茶艺。
分类目录归档:茶艺
习茶艺为何能延年益寿?

因为在修习茶艺的过程中,茶人以茶养身,以道养心。前者指茶中含有六百种以上对人体有益的物质,可强身健体。后者指茶道中融汇了儒释道三教精华和美学理念,可使人心灵健康。儒养积极入世之心,道养清静无为之心,佛养慈悲心并除各种心病,故习茶者寿。
为什么茶艺美学的最高原则是“道法自然”?

审美是对人格的哺育。茶艺审美强调道法自然,不仅是倡导"美到极致是自然"的艺术表现法则,更是要求修习茶艺者的人性得到彻底解放,做到心不为物所役,造就茶人自由旷达、超然洒脱、率性任真、本色做人、自尊自爱、不卑不亢的人格。另外,“自然”即“真”,“至真至诚,才能动人。”只有做到“道法自然”,茶艺才有摄魂夺魄的艺术感染力。
中国茶艺与日本茶道在表现形式上有什么不同?
日本茶道虽有众多流派,但都是在千利休开创的草庵 茶的基础上对细节稍加改进,总体上大同小异,所用的都是蒸青抹茶。其事茶的技法源于我国宋代的点茶法,可以 视为我国宋代点茶法的活化石。中国现代茶艺包括舞台表 演型茶艺、生活待客型茶艺、企业营销型茶艺和修身养性 型茶艺四大类型,有的儒雅古典,有的鲜活时尚,有的空灵玄妙,有的禅机逼人,有的清丽脱俗,有的热情奔 放……实乃异彩纷呈,美不胜收。在我国,通郭优秀茶艺的演绎和诠释,从一杯茶中可以品出厚重的历史文化积淀,品出中华民族多姿多彩的茶风茶俗,还可品出当代中国茶人海纳百川的包容之心和与时俱进的时代精神,这些都是值得我们自豪的高明之处。但是日本茶道比较精细,更加注重程序规范和每一个细节,这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茶文化之茶艺礼仪
中国素有“礼仪之邦”之美誉,自古以来就有着客来敬茶、以茶待客、以茶为敬的传统礼俗。茶文化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思想结晶,充分吸收了传统文化中以“礼之用,和为贵”为核心的礼仪文明与行为规范,而这种礼仪规范又集中体现在茶艺活动中。
【鞠躬礼】
鞠躬礼是茶艺中最常见的礼仪,即弯曲身体向尊贵者或者来宾表示敬意,代表了行礼者(茶艺师)的谦卑与恭敬之意。鞠躬礼又分为站式、坐式和跪式三种,其中以站式和坐式最为常用。
站式鞠躬礼,以站姿为预备,两手平贴大腿徐徐下滑,上半身平直弯曲,弯腰时吐气,直立时呼气。弯腰到位后要略作停顿,表示对宾客的敬意,再慢慢直起上身,同时手沿腿上提,恢复原来的站姿;坐式鞠躬礼,以坐姿为准备,弯腰后恢复坐姿,其他要求与站式鞠躬礼一致。
【伸掌礼】
伸掌礼常表示“请”、“谢谢”的意思,是茶艺活动中用得最多的示意礼节。行伸掌礼时应将手斜伸在所敬奉的物品旁,四指自然并拢,虎口稍分开,手掌略向内凹,手心要有含着小气团的感觉。另外,行伸掌礼的同时应欠身点头微笑,讲究一气呵成。
【叩指礼】
叩指礼,顾名思义,是从古代的叩头礼简化而来的。叩头有称顿首,行礼时屈膝跪地,两手着地,头缓缓扶伏至于手前面的地上,头触地即抬头。后来,相传是在乾隆皇帝微服私访下江南时,为了体察民情,低调行事,便让大臣用“手”代替“头”,三指弯曲表示跪地,指头轻叩几下表示“叩首”,“叩首礼”由此而来。目前,叩指礼仍广泛运用于茶事活动中。
【奉茶礼】
奉茶礼就是将泡好的茶恭敬的端给品饮者,端茶时最好用托盘,注意不要用手指接触杯沿。端至客人面前时应略弯腰,说“请用茶”,也可伸手示意说“请”。奉茶时注意不要单手奉茶,要将茶杯的正面对着宾客的一方,有杯柄的茶杯在奉茶时要将杯柄放置在客人的右手边。
若客人较多时,应注意敬茶的顺序:先为客人上茶,后为主人上茶;先为主宾上茶,再为次宾上茶;先为女士上茶,后为男士上茶;先为长辈上茶,后为晚辈上茶。
【寓意礼】
寓意礼指的是一些带有美好寓意、祝福的礼仪动作,泡茶时无需多言,宾主自然心领神会。
1.凤凰三点头,用手提水壶高冲低斟反复三次,表示对来宾三鞠躬以示欢迎;
2.回旋注水,在泡茶、斟茶时,要用回旋法注水。若用右手则按逆时针方向,若用左手则按顺时针方向,寓意着“来、来、来”,表示欢迎。
3.茶壶放置时不能把壶嘴对着客人,否则,表示请人快速离开。
4.“七分茶三分情”,即斟茶只斟七分满,留下三分表示对客人的情谊。
5.续茶,即当宾客喝过几口后,应及时续上,绝不能让其茶杯见底。寓意着“茶水不尽、慢慢来饮,慢慢叙”。
6.鼓掌,表示对表演者的赞赏、鼓励、祝愿、祝贺的礼节。
7.起立,是小辈对长辈或主人对宾客的敬意之举,通常在迎候或送别时使用。
8.馈赠小礼物。俗话说“礼轻情意重”。当茶事活动结束时,客人之间、主宾之间相互赠送小礼品,可以增进相互之间感情。
敬茶礼仪
标准的上茶步骤是:双手端着茶盘进入客厅,首先将茶盘放在临近客人的茶几上或备用桌上,然后右手拿着茶杯的杯托,左手附在杯托附近,从客人的左后侧双手将茶杯递上去,置于客人左前方。茶杯放置到位之后,杯耳应朝向右侧。若使用无杯托的茶杯上茶时,亦应双手捧上茶杯。
为客人敬茶时,一定要注意尽量双手奉茶,切勿将手指搭在茶杯杯口上,或是将其浸入茶水,污染茶水。
在放置茶杯时,不要把茶杯放在客人的文件上,或是其行动时容易撞翻的地方。将茶杯放在客人面前与右手附
近,是最适当的做法。
续茶礼仪
为客人端上第一杯茶时,通常不宜斟得过满。得体的做法是应当斟到杯深的2/3处,不然就有厌客或逐客之嫌。
一般来讲,客人喝过几口茶后,即应为之续上,绝不可以让其杯中茶叶见底。
品茶礼仪
当主人上茶之前,向自己征求意见,询问大家“想喝什么”的时候,如果没有什么特别的禁忌,可以在对方所提供的几种选择之中任选一种,或告之“随便”。在一般情况下,若向主人提出过高的要求,是很不礼貌的。
主人为自己上茶时,在可能的情况下,应当即起身站立,双手捧接,并道以:“多谢。”不要视而不见,不理不睬。当其为自己续水时,亦应以礼相还。其他人员为自己上茶、续水时,也应及时以适当的方式向其答谢。
如果对方为自己上茶、续水时,自己难以起身站立、双手捧接或答以“多谢”时,至少应向其面带微笑,点头致意,或者欠身施礼。不喝的凉茶、剩茶,千万不要随便泼洒在地上。品茶时,应一小口、一小口地细心品尝。
在端起茶杯时,应以右手持杯耳。端无杯耳的茶杯,则应以右手握茶杯的中部。不要双手捧杯,以手端起杯底,或是用手握住茶杯杯口。那样做,或是煞有介事,或是动作粗鲁,或是不够卫生。
使用带杯托的茶杯时可以只用右手端起茶杯,而不动杯托。也可以用左手,将杯托连茶杯,托至左胸高度,然后以右手端起茶杯饮之。
饮茶的时候,忌连茶汤带茶叶一并吞入口中,更不能下手自茶中取出茶叶,甚至放入口中食之。万一·有茶叶进入口中,切勿将其吐出,而应嚼而食之。
饮盖碗茶时,可用杯盖轻轻将飘浮干茶水之上的茶叶拂去,不要用口去吹。茶太烫的话,也不要去吹,或是用另一只茶杯去来回倒凉茶水,最好待其自然冷却。
结语
礼仪是一个人学识修养、内涵气质、交际能力的外在体现,是我们为人处世、做人做事的基本仪礼规范。茶事活动中的礼仪涉及方方面面,程序略显繁琐,好在礼数虽繁,却无不显示着中华民族传统礼仪文明的精要内涵,同时也更能体现出事茶者的个人修为与功力。
茶艺四要——茶水火器
茶艺是茶道的重要组成部分。茶艺精湛必须具备”四要”条件:精茶、真水、活火、妙器,四者缺一不可。
茶
茶品以形、色、香、味分高下,水品以清、活、轻、甘、冽别优劣,火以活火为上,器以宜兴紫陶为佳。名茶的形成、品水文学的出现、火候之掌握、茶具之发展历史无不以中国文化为背景,与茶道的发展历史息息相关。
精茶要靠感官鉴定茶的形、色、香、味,定出茶品优劣,不历练难得真功夫。品饮名茶是古今时尚。名茶的形成与贡茶、名山、名人、消费市场关系很大;它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中国文化的某些特征。
茶艺的第一真功夫是识茶,即能准确地品评茶叶的品质,说出其产地。评定茶叶品质的优次和等级的高低叫评茶。要评的是茶的形、色、香、味。
茶人评茶不靠仪器,而靠感觉器官审评,不经历练难得真功夫。
水
茶中有道,水中也有道。
老子说:”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如此无私谦虚,善哉,水也!
好茶需好水。
古人讲究精茶、真水,明人张源在《茶录》中说:”茶者,水之神;水者,茶之体。非真水莫显其神,非精茶易窥其体。”这就讲透了茶与水的关系。茶是水之灵魂,无茶便无茶事;水是茶的载体,没水烹不成茶。
火
茶活火茶有九难,火为之四。烹茶要”活火”,燃料选择上一要燃烧值高,二要无异味。如何看火侯?”三大辨,十五小辨”是古人的经验。烹茶用火不易,所以陆羽《茶经•六之饮》中提出”茶有九难”火为之四。并说”膏薪疱炭,非火也”,即有油烟的柴和沾有油腥气味的炭不宜作烤、煮茶的燃料。就如烤饼茶而言,其火功就很难掌握。
能否烤好饼茶,掌握火候是关键。古人说:”物无不堪者,唯在火候,善均五味。”
火候包括火力、火度、火势、火时。火力包括急火(武火)、旺火、慢火(文火)。
器
妙器茶艺四事,茶具乃其一端。中国茶具在唐代以前是与食器混用,作为品茗专用的茶具草创于唐代,陆羽功不可没;宋承唐制,为适应斗茶游戏有所损益;明清趋于完善,尤以宜兴紫砂壶以其艺术性、文人化而被誉为神品。
茶具发展总趋势是由繁趋简、由粗趋精,历古朴、富丽、淡稚三个阶段。茶具的发展与文化同步、与茶道同步。
茶艺师,绝不是简单的端茶送水那么简单
首先,要懂茶,掌握丰富的茶知识。比如茶的品种、各类茶的主要生产场地、特性,懂得如何来鉴别茶,对中国古老的茶文化有一定了解。
其次,在懂茶的基础上要泡好茶,掌握泡茶的技艺。泡好一杯茶并非易事,要懂得如何选茶、择器、置水,要掌握好茶与水的比例、泡茶时间和浸泡程度。懂得了这些知识之后,还须用心去泡,因为茶汤的颜色、香气与滋味、口感,完全可能因为不同泡茶者的技法和感觉而不同。如果不是用心去钻研,而是按部就班地机械操作,很难泡好茶。
再次,要对中国的古典文化有所了解,唐诗宋词、书法绘画,了解了一些古代文化,再来理解茶文化,就能够触类旁通。
最后,茶艺师多少需要懂得一些插花的技巧、花语及不同风格的音乐等,最好再懂得一门外语,可以与其他国家的茶文化爱好者进行交流和沟通,也可以向海外人士介绍中国的茶文化。
很多时候,茶叶只是一种载体,对于茶艺师来说,要能够运用好背景、服饰、配乐、演说等,来烘托出一种文化,让人们更加深切地感受茶、了解茶,让人们在浮躁、快节奏的生活中感受到宁静、淡泊的氛围。茶艺,是一门艺术,更是一种修养。
茶艺师,生活美学家
美丽只能触及人们的感官,而美却能触及人们的灵魂。——茹贝尔
我们之所以说茶艺师是生活美学家,是因为茶艺师多才多艺,能将看似简单的茶事活动做成一种艺术。
一些优质的茶艺师,文能鉴别茶叶品质,恰到好处地选择优美音乐、服装、插花、熏香;武能进行茶水艺术冲泡、选配合适的茶点、向顾客介绍名茶、名泉及饮茶知识等等。这样的茶艺师,能将茶叶的色、香、味都发挥到极致的境界,使简单的感官体验变为一场丰盛的艺术享受。
那么茶艺师的美学如何表现出来的呢?
一、宁静
茶艺师自身很静,心平气和,静若处子。茶艺师在泡茶前遇到心情浮躁,都会眼观鼻,鼻观心,深呼吸,全身放松,几秒钟后慢慢静下来才开始泡茶。
当他开始沏茶时,周围嘈杂的声音,都会渐渐消失,所有人的目光都跟随茶艺师的动作,集体进入“定”的状态。学佛的人会强调气场,茶艺师的静就是一种能够感染别人的气场,能将整个环境都带入寂静之中。
二、匀稳
中国文化里强调“中庸之道”,意为说话做事要恰到好处,不可不做,同时过犹不及。这种精神也浸染了茶艺活动,茶艺表演往往遵循“最不是美。匀才是美!”的原则。美的茶艺师,动作是匀速的、平稳的,一套动作下来,如行云流水,美得直击你心坎。
三、灵动
年有春夏秋冬,月有阴晴圆缺。正是四季的花开花落、月圆月缺给了人无限的美感和遐想,可见变化是美的啊。茶艺师的动作也因富于变化而更加美妙。他们的控场能力十足,能很快适应器具和环境的变换,随其所变、宠辱不惊。
四、通透
茶艺的目的,是为了让茶更好喝,然后才能谈美。茶艺师熟知茶性,六大茶类,不同品种,茶叶的老嫩和年限。不同的器皿和水温。将科学性和艺术性完美地结合,这才是真正圆融通透的美。
五、智慧
茶艺师的每一个动作都是有讲究的,如同打一场完美的太极——起承转合,借力借势,凭借这些谋划好的动作才能泡出茶的美味。
六、善良
茶艺师,也是为客人服务的。他们在服务时,有着内敛的热情。会随时注意品饮者的感受,随时调整水温、浓淡、更换茶品。这种无微不至的照顾既是良好的职业素养,也是他们善良的体现。
七、动人
茶艺的最高境界,是通过茶艺师的表演,将观者带入化境,让观者的心随他的动作起伏波动,进而感动,心生敬畏。这种美的茶艺,是一次茶艺师与品饮者的心灵的碰触,只可意会,不可言传。
茶艺师,茶文化的传播者
茶艺师,茶文化的传播者,而不是简单的泡茶送水。茶艺师是一个综合素养要求高的职业。在优雅的品茗环境,一低头,一举杯,举手投足间都是优雅。
如果有客人对茶文化不是很了解,茶艺师就应该给他们详细的讲解,包括各种茶的特点、口味、产地等,并且还要负责泡好茶,然后告诉客人,为什么要用这样器皿、这样的水温、这样的程序来泡这种茶,让客人喝了茶,也懂了茶。有些客人不仅仅是来喝茶,还为了解茶和茶文化的知识。
合格茶艺师应有的素质:
1、首先,要懂茶,掌握丰富的茶知识。比如茶的品种、各类茶的主要生产场地、特性,懂得如何来鉴别茶,对中国古老的茶文化有一定了解。
2、其次,在懂茶的基础上要泡好茶,掌握泡茶的技艺。泡好一杯茶并非易事,要懂得如何选茶、择器、置水,要掌握好茶与水的比例、泡茶时间和浸泡程度。懂得了这些知识之后,还须用心去泡,因为茶汤的颜色、香气与滋味、口感,完全可能因为不同泡茶者的技法和感觉而不同。如果不是用心去钻研,而是按部就班地机械操作,很难泡好茶。
3、再次,要对中国的古典文化有所了解,唐诗宋词、书法绘画,了解了一些古代文化,再来理解茶文化,就能够触类旁通。
4、最后,茶艺师多少需要懂得一些插花的技巧、花语及不同风格的音乐等,最好再懂得一门外语,可以与其他国家的茶文化爱好者进行交流和沟通,也可以向海外人士介绍中国的茶文化。
很多时候,茶叶只是一种载体,对于茶艺师来说,要能够运用好背景、服饰、配乐、演说等,来烘托出一种文化,让人们更加深切地感受茶、了解茶,让人们在浮躁、快节奏的生活中感受到宁静、淡泊的氛围。茶艺,是一门艺术,更是一种修养。
作为职业茶艺师,在陶冶情操的同时,难免会关注薪酬问题。在茶淘玩家,茶艺师不仅仅是泡茶,也不仅仅是卖茶,她更像是一种美好生活方式的传播者。
茶艺十八道
茶艺十八道:
第一道:焚香静气,活煮甘泉
功夫茶具焚香静气,就是通过点燃这支香,来营造祥和,肃穆,无比温馨的气氛。希望这沁人心脾的幽香,能使大家心旷神怡,也但愿你的心会伴随着这悠悠袅袅的香烟,升华到高雅而神奇的境界。
宋代大文豪苏东坡是一个精通茶道的茶人,他总结泡茶的经验说:“活水还须活火烹。”活煮甘泉,即用旺火来煮沸壶中的山泉水。
第二道:孔雀开屏
孔雀开屏是向同伴展示自己美丽的羽毛,我们借助孔雀开屏这道程序,向嘉宾介绍今天泡茶所用的精美的功夫茶茶具。
“叶嘉”是苏东坡对茶叶的美称。叶嘉酬宾,就是请大家鉴赏乌龙茶的外观形状。
第三道:大彬沐淋,乌龙入宫
大彬是明代制作紫砂壶的一代宗师,他所制作的紫砂壶被后代茶人叹为观止,视为至宝,所以后人都把名贵的紫砂壶称为大彬壶。大彬沐淋,就是用开水浇烫茶壶,其目的是洗壶并提高壶温。
第四道:高山流水,春风拂面
武夷茶艺讲究“高冲水,低斟茶。”高山流水即将开水壶提高,向紫砂壶内冲水,使壶内的茶叶随水浪翻滚,起到用开水洗茶的作用。
“春风拂面”是用壶盖轻轻地刮去茶汤表面泛起的白色泡沫,使壶内的茶汤更清沏洁净。
第五道:乌龙入海,重洗仙颜
品饮武夷岩茶讲究“头泡汤,二泡茶,三泡,四泡是精华。”头一泡冲出的茶汤我们一般不喝,直接注入茶海。因为茶汤呈琥珀色,从壶口流向茶海好像蛟龙入海,所以称之为乌龙入海。
“重洗仙颜”本是武夷九曲溪畔的一处摩崖石刻,在这里意喻为第二次冲水。第二次冲水不仅要将开水注满紫砂壶,而且在加盖后还要用开水浇淋壶的外部,这样内外加温,有利于茶香的散发。
第六道:母子相哺,再注甘露
冲泡武夷岩茶时要备有两把壶,一把紫砂壶专门用于泡茶,称为“泡壶”或“母壶”;另一把容积相等的壶用于储存泡好的茶汤,称之为“海壶”或子壶。现代也有人用“公道杯”代替海壶来储备茶水。把母壶中泡好的茶水注入子壶,称之为“母子相哺”。母壶中的茶水倒干功夫茶具净后,乘着壶热再冲开水,称之为“再注甘露”。
第七道:祥龙行雨,凤凰点头
将海壶中的茶汤快速而均匀地依次注入闻香杯,称之为“祥龙行雨”,取其“甘霖普降”的吉祥之意。
当海壶的茶汤所剩不多时,则应将巡回快速斟茶改为点斟,这时茶艺***的手势一高一低有节奏地点斟茶水,形象地称之为“凤凰点头”,象征着向嘉宾行礼致敬。
过去有人将这道程序称之为“关公巡城”,“韩信点兵”,因这样的解说充满刀光剑影,杀气太重,有违茶道以“和”为贵的基本精神,所以我们予以扬弃。
第八道:夫妻和合,鲤鱼翻身
闻香杯中斟满茶后,将描有龙的品茗杯倒扣过来,盖在描有凤的闻香杯上,称之为夫妻和合,也可称为“龙凤呈祥”。
把扣合的杯子翻转过来,称之为“鲤鱼翻身”。
中国古代神话传说,鲤鱼翻身跃过龙门可化龙升天而去。我们借助这道程序祝福在座的各位嘉宾家庭和睦,事业发达。
第九道:捧杯敬茶,众手伟盅
捧杯敬茶是茶艺***用双手把龙凤杯捧到齐眉高,然后恭恭敬敬地向右侧的第一位客人行注目点头礼后把茶传给他。客人接到茶后不能独自先品为快,应当也恭恭敬敬地向茶艺***点头致谢,并按照茶艺***的姿势依次将茶传给下一位客人,直到传到坐在离茶艺***最远的一位客人为止。然后再从左侧同样依次传茶。通过捧杯敬茶众手传盅,可使在座的宾主们心贴得更紧,感情更亲近,气氛更融洽。
第十道:鉴赏双色,喜闻高香
鉴赏双色是指请客人用左手把描有龙凤图案的茶杯端稳,用右手将闻香杯慢慢地提起来,这时闻香杯中热茶全部注入品茗杯,随着品茗杯温度的升高,由热敏陶瓷制的乌龙图案会从黑色变为五彩。这时还要注意观察杯中的茶汤是否呈清亮艳丽的琥珀色。
喜闻高香是武夷品茶三闻中的头一闻,即请客人闻一闻杯底留香。第一闻是闻茶香的纯度,看是否香高辛锐无异味。
第十一道:三龙护鼎,初品奇茗
三龙护鼎是请客人用拇指,食指扶杯,用中指托住杯底,这样拿杯既稳当又雅观。三根手指头喻为三龙,茶杯如鼎,故这样的端杯姿势称为三龙护鼎。
初品奇茗是武夷山品茶中的头一品。茶汤入口后不要马上咽下,而是吸气,使茶汤在口腔中翻滚流动,使茶汤与舌根,舌尖,舌面,舌侧的味蕾都充分接触,以便能更精确地品悟出奇妙的茶味。初品奇茗主要是品这泡茶的火功水平,看有没有“老火”或“生青”。
第十二道:再斟流霞,二探兰芷
再斟流霞是指为客人斟第二道茶。
宋代范仲淹有诗云:“斗茶味兮轻醍醐,斗茶香兮薄兰芷。”兰花之香是世人公认的王者之香。二探兰芷是请客人第二次闻香,请客人细细地对比,看看这清幽,淡雅,甜润,悠远,捉摸不定的茶香是否比单纯的兰花之香更胜一筹。
第十三道:二品云腴,喉底留
功夫茶具“云腴”是宋代书法家黄庭坚对茶叶的美称。“二品云腴”即请客人品第二道茶。二品主要品茶的滋味,看茶汤过喉是鲜爽,甘醇,还是生涩,平淡。
第十四道:三斟石乳,荡气回肠
“石乳”是元代武夷山贡茶中的珍品,后人常用来代表武夷茶。“三斟石乳”即斟第三道茶。“荡气回肠”是第三次闻香。品啜武夷岩茶,闻香讲究“三口气”即不仅用鼻子闻,而且可用口大口地吸入茶香,然后从鼻腔呼出,连续三次,这样可以全身感受茶香,更细腻地辨别茶叶的香型特征。茶人们称这种闻香的方法为“荡气回肠”。第三次闻香还在于鉴定茶香的持久性。
第十五道:含英咀华,领悟岩韵
“含英咀华”是品第三道茶。清代大才子袁枚在品饮武夷岩茶时说:“品茶应含英咀华并徐徐咀嚼而体贴之。”其中的英和华都是花的意思。含英咀华即在品茶时像是在嘴里含着一朵小花一样,慢慢地咀嚼,细细地玩味,只有这样才能领悟到武夷岩茶所特有的“香,清,甘,活”,无比美妙的岩韵。
第十六道:君子之交,水清味美
古人讲“君子之交淡如水”,而那淡中之味恰似在品饮了三道浓茶之后,再喝一口白开水。喝这口白开水千万不可急急咽下而应当像含英咀华一样细细玩味,直到含不住时再吞下去。咽下白开水后,功夫茶具再张口吸一口气,这时您一定会感到满口生津,回味甘甜,无比舒畅。多数人都会有“此时无茶胜有茶”的感觉。这道程序反映了人生的一个哲理—平平淡淡总是真。
第十七道:名茶探趣,游龙戏水
好的武夷岩茶七泡有余香,九泡仍不失茶真味。名茶探趣是请客人自己动手泡茶。看一看壶中的茶泡到第几泡还能保持茶的色香味。 “游龙戏水”是把泡好的茶叶放到清水杯中,让客人观赏泡后的茶叶,行话称为“看叶底”。武夷岩茶是半发酵茶,叶底三分红,七分绿。叶片的周边呈暗红色,叶片的内部呈绿色,称之为“绿叶红镶边。”在茶艺表演时,由于乌龙茶的叶片在清水中晃动很像龙在戏水,故名“游龙戏水。”
第十八道:宾主起立,尽杯谢茶
茶艺文化是一种仪式传承
茶艺文化发源于中国,并在邻国日本得到进一步发展和完善。它是东方文化和人文精神的精粹,也是古老的中华文明贡献给全人类的宝贵财富。茶艺的六要素是人、茶、水、器、境、艺。
人之美,人是万物之灵,是社会的核心,人是茶艺最根本的要素,同时也是最美的要素。人的美有两个含义,一是作为自然人所表现的外在形体美;另一方面是作为社会人所表现出的内在的心灵美。总之人的美大致分形体美、服饰美、发型美,仪态美、神韵美、语言美、心灵美等几个方面。

茶之美,是指不但要有个好的名称,还要求茶的色、香、味、形具佳。
水之美,早在唐代,陆羽在《茶经》中对宜茶用水就做了明确的规定。他说:其水用山水上、江水中、井水下。张大复在《梅花草堂笔谈》中提出:茶性必发于水。八分之茶,遇十分之水,茶亦十分矣;八分之水,试十分之茶,茶只八分耳。以上论述均说明了在我国茶艺中精茶必须配美水,才能给人至高的享受。
器之美,受美食不如美器思想的影响,我国自古以来无论是饮还是食,都极看重器之美。早在唐代,陆羽在《茶经》中就设计出了24种完整配套的茶具,近代,茶有上千种,而茶具更是琳琅满目,我们按质地来分类,茶具可分为陶土茶具,瓷器茶具、玻璃茶具、金属茶具、漆器茶具、竹木茶具、其他茶具等七大类。

境之美,中国茶艺要求在品茶时做到环境、艺境、人境、心境四境俱美。环境美就是要求窗明几净,装修简素,格调高雅,气氛温馨,使人有亲切舒适感。茶道六艺,即琴、棋、书、画、诗和金石古玩的收藏与鉴赏。所谓人境,即品茗时人数的多少以及品茗的人格所构成的人文环境。品茗是心的歇息、心的放牧、心的澡雪,品茶时好的心境靠茶人对人生的彻悟。

艺之美,主要包括茶艺程序编排的内涵美和茶艺表演的动作美、神韵美、服装道具美等方面。
总之,要达到茶艺美,就必须人茶水顺境艺六要素俱美,六美荟萃,相得益彰,才能使茶艺达到尽善尽美的完美境界。

茶艺六要素讲究的是仪式,也正因为是有仪式,所以饮茶的整个过程是能够帮人修身养性,自我完善,促进自我认识。同时,饮茶也能帮你交到知心好友。凡是精神文化内涵丰富,而又容易上瘾的东西,就容易找到同好者。这种同好者在戏剧则为票友,在看球则为球友,下棋则为棋友,还有牌友、舞友、酒友、邮友等等,而一起分享茶文化,共享佳茗的就是茶友。
梁声文化致力于中华艺术瑰宝的传承,欢迎各界朋友过来公司谈茶论道。我们必奉上一杯热茶,欢迎各位朋友的到来。
茶艺入门
通俗的说,茶c是指泡茶与饮茶的技艺。
茶艺名称的由来有一个发展过程,在唐代,“艺”字就与“茶”字发生联姻;宋代之际,“艺”字与烹茶、饮茶联系在一起。“茶艺”一词,早在20世纪30年代就已经在大陆出现,但与茶艺含义有别。20世纪70年代,中国台湾地区使用茶艺一词后,全国各地广泛使用,并赋予新的内涵。
中国茶艺定型和完备的阶段,是在唐代。距今1200多年以前,陆羽的《茶经》总结了前人饮茶的经验,对茶艺做了系统的阐述。随后的宋代,饮茶风气更盛,茶艺也更为精深。明代茶艺最重要的贡献,是瀹饮法的定型与发展。自清代以来,流传至今的风格最独特、影响最大的茶艺,是流行于广东潮汕和福建漳泉等地区的功夫茶。
通俗的说,茶艺是指泡茶与饮茶的技艺。
茶艺名称的由来有一个发展过程,在唐代,“艺”字就与“茶”字发生联姻;宋代之际,“艺”字与烹茶、饮茶联系在一起。“茶艺”一词,早在20世纪30年代就已经在大陆出现,但与茶艺含义有别。20世纪70年代,中国台湾地区使用茶艺一词后,全国各地广泛使用,并赋予新的内涵。
中国茶艺定型和完备的阶段,是在唐代。距今1200多年以前,陆羽的《茶经》总结了前人饮茶的经验,对茶艺做了系统的阐述。随后的宋代,饮茶风气更盛,茶艺也更为精深。明代茶艺最重要的贡献,是瀹饮法的定型与发展。自清代以来,流传至今的风格最独特、影响最大的茶艺,是流行于广东潮汕和福建漳泉等地区的功夫茶。
通俗的说,茶艺是指泡茶与饮茶的技艺。
茶艺名称的由来有一个发展过程,在唐代,“艺”字就与“茶”字发生联姻;宋代之际,“艺”字与烹茶、饮茶联系在一起。“茶艺”一词,早在20世纪30年代就已经在大陆出现,但与茶艺含义有别。20世纪70年代,中国台湾地区使用茶艺一词后,全国各地广泛使用,并赋予新的内涵。
中国茶艺定型和完备的阶段,是在唐代。距今1200多年以前,陆羽的《茶经》总结了前人饮茶的经验,对茶艺做了系统的阐述。随后的宋代,饮茶风气更盛,茶艺也更为精深。明代茶艺最重要的贡献,是瀹饮法的定型与发展。自清代以来,流传至今的风格最独特、影响最大的茶艺,是流行于广东潮汕和福建漳泉等地区的功夫茶。
茶艺表演者为什么喜欢穿旗袍?
旗袍对于茶艺师来说,似乎有着与众不同的魅力,在茶艺表演的时候也经常可以看见穿旗袍的茶艺师。为什么茶艺师在茶艺表演时都喜欢穿旗袍呢?
旗袍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经典服装代表,她曾经烙印了无数美丽的轨迹,追随着时代,承载着文明,显露着修养,体现着美德,演化为天地间一道绚丽的彩虹!
茶艺与旗袍同为中华民族的经典文化,两者合一更显珠联璧合,相互辉映,充分展现了民族的精华,洋溢着浓浓的中国味。
茶艺表演作为古代传承下来的文化,旗袍又是中国传统服装,二者相得益彰。此外,女性穿旗袍很显气质,穿着旗袍进行茶艺表演更有感觉。因此,自然而然的很多茶艺师都对旗袍情有独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