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安瓜片是世界上唯一的单叶片茶
每一种茶叶都有其特殊的名片,六安瓜片的特殊身份,似乎比其他绿茶都多了几重。绿茶特别图求鲜嫩,因此原料多是以芽或一芽几叶为主。

六安瓜片却与众不同,只采叶片,这在茶叶中绝无仅有。
在世界所有茶叶中,由单片生叶制成。去芽不仅保持单片形体,且无青草味;梗在制作过程中已木质化,剔除后,可确保茶味浓而不苦,香而不涩。
六安瓜片,中华传统历史名茶,中国十大名茶之一,简称瓜片、片茶,产自安徽省六安市大别山一带,唐称“庐州六安茶”,为名茶;明始称“六安瓜片”,为上品、极品茶;清为朝廷贡茶。

六安瓜片,为绿茶特种茶类。“具有悠久的历史底蕴和丰厚的文化内涵。在世界所有茶叶中,六安瓜片是唯一无芽无梗的茶叶,由单片生叶制成。去芽不仅保持单片形体,且无青草味;梗在制作过程中已木质化,剔除后,可确保茶味浓而不苦,香而不涩。六安瓜片每逢谷雨前后十天之内采摘,采摘时取二、三叶,求“壮”不求“嫩”。
在六安当地流行这样的比喻:
第二片恰是二八少女,最是风华丰茂;
第三片是二十出头的姑娘,袅娜多姿;
而第四片已经二十七八的熟女,不过还是风韵犹存;
到了第五片叶子,是三十岁的少妇,自有她的味道在。
再往后,是薄暮之秋,风头不再。
六安瓜片是最复杂的绿茶
采摘:一般在谷雨前后开采,至小满节气前结束,采摘标准以一芽二三叶为主,群众习惯称之为“开面”采摘。
扳片:鲜叶采回要及时扳片。分嫩叶(或称小片)、老片(或称大片)和茶梗(或称针把子)三类。
生锅与熟锅:炒茶锅口径约70厘米,呈30度倾斜,两锅相邻,一生一熟,生锅温度100°C左右,熟锅稍低。投叶量100克,嫩片酌减,老叶稍增。鲜叶下锅后用竹丝帚或节花帚翻炒1-2分钟,主要起杀青作用。炒至叶片变软时,将生锅叶扫入熟锅,整理条形,边炒边拍,使叶子逐渐成为片状,用力大小视鲜叶嫩度不同而异,嫩叶要提炒轻翻,帚把放松,以保色保形。炒老叶则帚把要带紧,以轻拍成片。炒至叶子基本定型,含水率30%左右时即可出锅,即时上炕。
毛火:用烘笼炭火,每笼投叶约1.5公斤,烘顶温度100℃左右,烘到八九成干即可。拣去黄片、漂叶、红筋、老叶后,将嫩叶、老片混匀。
小火:最迟在毛火后一天进行,每笼投叶2.5~3公斤,火温不宜太高,烘至接近足干即可。
老火:又叫拉老火,是最后一次烘焙,对形成特殊的色、香、味、形影响极大。老火要求火温高,火势猛。木炭窑先排齐挤紧,烧旺烧匀,火焰冲天。每笼投叶3~4公斤,由二人抬烘笼在炭火上烘焙2~3秒钟,即抬下翻茶,依次抬上抬下,边烘边翻。为充分利用炭火,可2~3只烘笼轮流上烘。直烘至叶片绿中带霜时即可下烘,趁热装入铁筒,分层踩紧,加盖后用焊锡封口贮藏。

最值得一提的是六安瓜片最关键的一道工序,拉老火,整个过程只能用壮怀激烈来形容。
两个工人将烘笼在1000多度的炭火上抬上抬下,这样的动作要连续一百多次,与此同时,茶叶的香味会逐渐溢满厂房。
如果说西湖龙井和碧螺春是早春之味,那么谷雨时节的六安瓜片便是暮春之味。前者意在争春,后者则饱含些对春天的挽留了。
抓一小把六安瓜片放到茶杯里面。这是一片片看似简单的微微蜷曲的叶子,没有芽,没有梗,干干净净,多少有点“赤条条来去无牵挂”的意思。
在滚烫的开水中,蜷曲的叶子苏醒过来,趁着热乎劲喝一口,“嘭”整个口腔被一到霸道的香气填满。这种口感征服了杯小茶的味蕾,激发喉咙涌出甘甜的滋味,舌尖似乎能滴下甘泉。
六安瓜片是茶叶中含水率最低的茶,因此出茶率也很低,每四五斤的鲜叶采能出一斤的成品干茶。
茶喝完了,如果你仔细观察六安瓜片的叶底,一片片整齐而沉静地排列在杯底。这时,你才能体会到这一杯茶里面的功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