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目录归档:白茶

了解白茶“变味”的3大问题

《本草纲目》中记载:“白茶性寒凉,功同犀角。”可见白茶的口碑是历史上就有记载的。白茶的保健功效,不仅在民间被广泛使用,现代科学与医学也在不断深入地研究它。

白茶同时具有品饮、药用以及收藏的三大价值,因此近年来,越来越多的茶友认同和喜欢白茶。
TEA

在品饮白茶时,不知道茶友们有没有这样一个体会:上个月喝的茶和这个月喝的茶,味道怎么不一样了呢?是什么造成了这个情况呢?这种味道的变化是好还是坏呢?别着急,接下来,给各位剖析这白茶“变味”的3大问题!


// 同一批白茶,却喝出不同的味道 //
问题一:正常转化?

买同一批茶却喝出了不同的味道?大家先不要担心,这第一个可能性是你的白茶正在发生转化。
“一年茶、三年药、七年宝”是白茶随时间转化的真实写照。

一年茶

白茶是微发酵茶,刚制作出来的白茶接近绿茶的口感;茶汤一般呈明亮的浅杏黄色;滋味清淡、鲜爽回甘,这时的茶凉性较重,浅尝即止;隔一个月或者半年再来喝这白茶的时候,滋味又有不同了,这是因为茶叶褪去了最初的水汽,内部物质也开始了转化沉淀的过程。

三年药

珍藏了两三年的白茶,这时的汤色呈深杏黄色,品饮时香气醇和,滋味渐柔,茶性也由凉转温,这是因为在存放过程中,茶叶内部成分缓慢地在发生变化,香气转陈。

七年宝

一般来说白茶存放个五六年就算是老白茶了,经过常年的氧化,茶叶里的褐红素增加,茶汤逐渐从浅黄沉淀为杏黄,再到琥珀红;滋味也越发变得醇厚;而香气成分的逐渐挥发,让新茶最初的毫香蜕变为荷叶香、枣香或药香:
①银针多为毫香、果香、醇韵;
②牡丹多为毫香、蜜香、陈韵;
③贡眉多为枣香、棕香、药香。

问题二:保存不当?

买同一批却喝出了不同的味道?第二个可能性就是茶叶存放不当,导致茶叶变质了。

那要如何判断茶叶是正常转化?还是变质串味了呢?
最简单的方法就是:喝茶的时候注意观察是否有异味,这里所说的异味是指:青臭味、豆豉味、霉味等,这些味道如果出现,都有可能代表你的茶叶正在变质。

白茶的保存需注意以下这些因素,否则茶叶串味、变质的速度绝对很惊人!!!
↓↓↓
1
常温
白茶不需要冷藏保存,在常温环境下就可以正常转化。不可采用高温手法加速白茶的转化,因为高温会破坏茶的成分活性,从而导致茶叶变质。
2
干燥
茶叶一旦受潮,就容易发霉变质,尤其要注意避免接触地板和天花板,很容易吸收湿气。
3
避光
强烈的光线照射,会使茶叶不健康氧化,颜色变暗或变白。
4
无异味
茶叶很容易吸附异味,所以一定要避免放在有异味的地方(如厨房),或接触有异味的物品(如樟脑球)。
5
密封
密封好的存茶器皿,可以避免受潮和吸收异味。

问题三:冲泡有误?

买同一批却喝出了不同的味道?排除了茶叶变质的问题,那么第三个可能性就是冲泡茶的水和量出现了问题。

1
不同的水
泡出的茶口感会有所不同。

平常在家冲泡茶叶,建议茶友们用矿泉水或纯净水冲泡,不建议茶友们使用自来水,因为自来水硬度较高,水中杂质较多,用来泡茶很有可能会导致茶汤出现苦涩感,香气寡淡,从而影响喝茶体验。

2
不同的投茶量
带来不一样的品茶体验。

投茶量过少,易造成茶汤寡淡,从而出现水味过重的口感;
投茶量过多,易造成茶汤过浓,从而出现苦涩、麻口等口感。

5种常见的白茶冲泡方法

1、玻璃杯冲泡法
取适量的白茶,放到玻璃杯内,洗茶温润闻香,再用沸水直接冲泡白茶,冲泡时间根据个人口感自由掌握。
优点:
简单易上手
缺点:
适合一人独饮,不适合于招待客人。

2、盖碗冲泡法
取适量的白茶投入盖碗中,用沸水冲泡,倒入公道杯之后就可以分汤品茶了。
优点:
实用,适合两人至七人共饮,用盖碗冲泡出来的茶,能更好的释放香气。
缺点:
考验泡茶水平,出水太快味道会淡,太慢口味又会太浓。

3、紫砂壶冲泡法
取适量的白茶投入壶中,沸水冲泡,出汤即可品饮。
优点:
将茶汤醇厚的滋味放大,所以紫砂壶的属性比较适合冲泡老白茶。
缺点:
不好观赏到茶叶的变化。

4、煮茶壶冲泡法
先将水烧开,然后适量的茶叶,放入煮茶壶中,让茶和水同时煮沸。水沸腾1分钟后即可关闭电源,用余温让茶继续沸腾。
优点:
适合群体共饮和长时间饮用,泡法简易,煮出来的白茶滋味更加馥郁、有层次变化。
缺点:
投茶量比例较难以把握,若茶水比例不当,易出现茶汤苦涩的现象。

5、蒸茶壶冲泡法
这种泡茶法比较少见,是有那么一段时间在白茶圈忽然兴起的。
蒸茶器与煮茶器的不同是,蒸茶器是让茶水分离。顶部的位置有一个像滤网一样的东西,把茶放在滤网上:投茶、煮水、蒸茶。
优点:
茶叶更加耐泡。
缺点:
茶汤清淡,无醇厚感,等候时间长。

白茶耐泡性由什么决定?

有的茶友说白茶不耐泡,一般4-5泡就淡了。还有的说白茶很耐泡可以泡至十多泡,泡一壶可以喝一天。到底谁说的对呢?

茶叶的耐泡性受很多因素的影响,包括茶树的树龄及生态环境,叶片老嫩及完整程度,制茶中揉捻和发酵程度,泡茶时茶水比例、冲泡时间、水温,茶叶存储的时间等等。

茶树的树龄及生态环境
白茶属乔木,而乔木的古树、大树等茶树的芽叶肥壮,内含物质丰富,相对来说就更耐泡;

叶片的老嫩及完整程度
全是芽尖的茶十分不耐泡,而一芽两叶或者三叶耐泡度就要高一些,叶片越粗老水浸出物释放越缓慢。如寿眉采摘标准为一芽二叶至三叶,而白毫银针只有芽尖。相对来说寿眉比较耐泡。耐泡度和完整程度成正比。

揉捻和发酵程度
大家知道,对于其他茶类捻揉的程度和耐泡度是成反比的,捻揉程度越深叶片细胞壁破损越多,那么水浸出物释放速度也就越快,耐泡度也就会相应降低。而白茶不炒不揉,最大程度的保持了保障了芽叶细胞的完整,水浸出物释放较慢,不会短时间出汤,你又耐不住性子,觉得无味就认为不耐泡了,你得等或煮才行。

叶梗的比例
茶梗中含有相当数量的香气物质,茶叶香气由第一叶至第三叶逐渐下降,而茶梗的香气最高。白茶中维持一定数量的叶梗比例,有利于白茶的耐泡增加。

冲泡的影响
1.投茶量和水的比例,投茶量越少注水量越多越不耐泡,反之则越耐泡;
2.出汤速度越慢茶越不耐泡,反之则越耐泡;
3.水温的高低也能决定一款茶是否耐泡,水温越高耐泡度越低,反之则越高。

茶叶的存储时间
白茶在规范的储存过程中,经过内酶或外酶的转化,其内涵物质变得愈加丰富,因而耐泡度也变得越来越好。

一般越碎的茶越不耐泡,而白茶是叶芽保持最完整的茶类,茶叶冲泡时水浸出物是从芽叶细胞由内而外的析出,所以有时候泡白茶我们要有耐心,就像有时候你会喝到第一泡根本就没什么味道的白茶,因为精华是由内而外的缓慢释放。

所以,在喝茶的时候,不能从单一的方面来衡量茶耐不耐泡;华茶君认为懂点茶知识,喝出个所以然来,喝起来才更有味。

如何煮一壶老白茶?

昔日,曹操为考验刘备,邀请刘备喝酒,并指天为题,以龙的变化、升隐来暗指英雄的行为,刘备假装糊涂,处处设防,甚至用一些其他人物来搪塞曹操…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煮酒论英雄”。
万丈红尘三杯酒,千秋大业一壶茶。——语出国学大师翟鸿燊的《大智慧》

今天,我们不煮酒,不论英雄,不假装糊涂,不搪塞他人。

我们只煮茶,煮老白茶。

煮茶和泡茶不一样,煮茶比较考验喝茶人的耐心,要慢慢地等。煮得不到火候,茶汤没有口感和特色;只有火候掌握得当,时间够长,才能等到你想喝的那个茶味。
但是,你真的会煮一壶上好的老白茶么?

投料量

视个人口味而定,一般400ML水至少要5~10克茶。可以出汤五次以上,三道是精华。当然每次最好不把壶里汤全部出完,留部分再加水再煮。茶水煮开了,也继续可以放在火上继续慢慢炖,味道会更好。
开火煮开,然后文火慢熬(火太大茶水就干了,所以要不得),只要保持壶不会凉掉就可以了,出水就能喝,喜欢喝浓茶的就多煮一会,不需要太浓的就少煮一会。茶汤甘甜出乎意料。

具体比例可以根据你手上茶叶不同慢慢摸索调整,原则是茶量宜少不宜多,多了太浓影响口感,不像泡茶可以调整出汤时间等方式来补救茶量过多。

煮茶的方法

老白茶属于陈茶,耐泡型。根据自身需求,将适量的茶叶和冷水一起放入壶中。开火煮开,然后小火慢熬,只要保持壶不会凉掉就可以了,出水就能喝,喜欢喝浓茶的就多煮一会,不需要太浓的就少煮一会。

还有一种方法是:第一道和第二道老白茶可以用泡法,出汤在公道杯。第三道把茶叶转移到煮壶中煮。待煮好后出汤和原来泡法出的汤混合起来喝,看看和直接煮出来味道有什么不同?估计是久煮易分解的成分先用泡法浸出,和煮出的茶汤混合则更丰富。大家可以试试看哦!
茶具用对,茶才好喝

煮老白茶的有用提梁紫砂壶的,有用陶壶的,有用银壶煮,有用咖啡机的。(咖啡机以蒸汽蒸老白茶,出汤的好处是汤色亮,茶汤不浑浊。茶香也不错。)
如果你希望那股浓稠醇厚的味道,紫砂壶煮是好选择,又可以去多年储存可能存在的杂味异味,又可以让茶和汤完全水乳交融充分浸出全部味道。(紫砂提梁壶也是需要特制,一般的紫砂壶在电炉上煮易裂。)

银壶煮白茶,不仅仅可以杀菌,还可以软化水质,令水更甘甜清冽。所以银壶煮白茶也是不错的选择。

陈年白牡丹和寿眉哪个更适合煮?

寿眉是比白牡丹更粗大的叶和梗,内含物更丰富和耐煮。同等年份的白茶,陈年寿眉煮起来味道更浓厚,药香更显。

 

左 白牡丹 右 寿眉
如果有红枣和老陈皮,可以加入少许:半颗红枣或一指甲盖的老陈皮加入壶中共煮,以上两个东东补血理气实乃养生佳品,但不宜放过多,否则夺老白茶之美味也。

寿眉/贡眉的茶梗的作用

茶梗多更香。茶梗中含有相当数量的香气物质,茶叶香气由第一叶至第三叶逐渐下降,而茶梗的香气最高。茶叶香气物质主要在茶梗和嫩叶的主脉中,而且嫩梗中的氨基酸高于嫩叶。茎梗中的维管束是养分和香气的主要输导组织,所含物质大部分是水溶性的,茶叶在加工过程中,香气从梗中随水分蒸发转移到叶中。要有适当的茶梗才能制出香高味浓的茶叶,而茶梗的长度则根据茶类品种和花色不同而有所不同。
茶梗多更甜。很多喝过白茶的小伙伴都知道白茶里的茶梗可以让茶汤变得更加甜爽,风味独特。对茶树的同一个枝条而言,蔗糖、还原糖等甜味物质的含量高于嫩叶,并随着叶片的老化而逐渐增加。以一芽四叶的茶菁为例,也就是说,糖类成分存在:“第四叶>第三叶>第二叶>第一叶”的变化,这也就是老黄片比较甜的原因。还有一个原因,也让老茶梗越喝越甜,那就是茶树木质纤维化。树龄越高的茶树木质纤维化程度越高,所含糖分也越多。在白茶的冲泡过程中,内含物质的浸出是有先后顺序的,其中茶多酚、茶碱、氨基酸等一些滋味物质最先浸出,茶友可以视投茶量及每泡茶的出汤浓度而定。一般五六泡以后,这些滋味物质已浸出完全,而纤维质也被完全泡开,纤维质中的大量糖分析出,在唾液酶的作用下水解产生甜味。
茶梗多转化更好。白茶后期转化发酵“陈化”的原理,是茶叶内的茶多酚在一定的温度湿度条件下,与空气中的氧气接触,发生非酶促自动氧化,进而与其它物质聚合,形成黄褐色聚合物,使茶汤色逐渐加深,直至变为黄褐色的过程。茶梗在茶饼中可以让茶饼,更充分的和空气接触,因为更有利于后期的转化。

白茶中的贡眉有何特点

贡眉又称之为寿眉,属未发酵茶,是白茶当中产量最高的茶品种。在炎热的夏天,饮用白茶可以防暑降温。那么相较于其它的白茶,贡眉有何特点呢?喝茶养生小编喝大家说说贡眉茶的几大特征。

贡眉茶的三点特征

特征一:春水秋香

贡眉有春水秋香的特质,春水指的是春天茶树经过一个冬天的休养之后,茶青当中的茶多酚,氨基酸,维生素等物质储存得更充分,所有汤水更加的饱满,细腻。而秋香则是指茶树经过夏季的酷热之后,到了白露前后又开始进入生长佳期,一般秋天多为北风天,秋高气爽,鲜叶消水顺畅,自然香气高扬。这就是贡眉的春水秋香之说。

特征二:耐泡可煮

老贡眉的汤色微红或者暗红,透亮质感有光泽,汤水柔和、饱满、润滑,不砸舌不苦涩,回甘强烈持久。

茶汤凉后,口感极其甘甜,水香明显且悠长。若是用盖碗正常冲泡,可达十余泡甚至二十泡以上,汤色口感均无明显落差,香气虽有所减少但柔和度与甘甜度依然无明显变化。

特征三:越陈越好

白茶是随着时间陈放的增长,其中所含的茶多酚。咖啡碱、可溶性糖含量呈递减趋势,但是其中的物黄酮含量则呈现递增的趋势。黄酮是一种很强的抗氧剂,可以阻止细胞的退化和衰老,因而白茶也有“一年茶、三年药”之说。
因此贡眉也就具备了越陈越好的特征。

贡眉比寿眉好在哪里呢?

不妨回到我们最初了解的白茶,是以“芽头”的多寡来区分的一个等级体系。

而贡眉和寿眉,其实也可以如此来区分。

从标准上来看,优质的贡眉要“毫心明显”,而寿眉的要求标准则是“偶有毫心”。

所以说,贡眉比寿眉要多的就是“毫心”。

此外,因为以前制作贡眉白茶的主要是“菜茶”,也就是小白茶。

所以,也有人把“菜茶”制作的寿眉成为贡眉,而把“大白茶”、“大毫茶”品种制作的称为寿眉。

不过,目前行业也没有对白茶的品种和茶品名作一个严格的规定。

所以,从目前来看,不管是小白,还是大白,其实都有做成贡眉的。

白茶为何这样甜

喝茶的时候,敏感的舌头能迅速将茶汤里的滋味传达给大脑,这样我们就会产生满足或者享受的感觉。但是,舌头所尝到的滋味究竟是什么物质呢?


茶汤滋味由苦、涩、鲜、甜、酸、咸六种味素所构成,传统的茶叶感官审评对茶汤滋味的描述,其本质而言,就是对茶汤六种味素综合反应的表述表达反馈。

茶汤中的呈味物质可分为:糖类、氨基酸、酚性物及其氧化产物(主要为茶多酚)、嘌呤碱(以咖啡碱为主)和茶皂素等。
其中以茶多酚、咖啡碱和氨基酸对人的口感影响最大。

对于刚刚接触茶的人来说,茶的口感我们大多会先将其划分为三大类来看。简而盖之就是:“苦涩”、“甜醇”、“回甘”三种。

“苦涩”和“甜醇”是茶入口时就可以感受到的,“回甘”是茶喝下去以后的口腔感觉,也可以说是一种口腔里泛甜味的表现。

喝过白茶的人大多对白茶滋味的最深感触之一便是“甜”。

不管是新白茶的那种“清甜”,还是老白茶的“甜润”,都是让很多人第一次喝到白茶就忘不了的感觉。

我们今天就以白茶入口的“甜”表现来说说。

1
苦味:嘌呤类物质(咖啡碱为主)
茶叶中含有的嘌呤类物质中咖啡碱是主要呈味物质,咖啡碱呈现苦味。

由于其遇热易挥发性,因此在茶叶多次冲泡过程中含量呈明显下降趋势。
2
涩味:酚类物质及其氧化物
茶汤中的酚类物质以儿茶素含量最高。酯型儿茶素呈苦涩味,收敛性强。

一些茶汤入口引起的涩味主要是因为酯型儿茶素与口腔黏膜蛋白质反应形成不透水物质,引起收敛。
3
鲜甜:氨基酸和糖类
茶叶中含量较高的氨基酸主要有谷氨酸、天冬氨酸、精氨酸、谷酰胺、天冬酰胺等。

就每一种氨基酸的味质特点来说,并非所有氨基酸都呈鲜味,大多数氨基酸是呈甜味的。茶叶中还含有的单糖和双糖等可溶性糖,也在茶汤中呈现甜味。

那么,弄明白这些物质的口感滋味之后,我们再来看白茶的内含物质。

白茶的滋味是一种多味的协调综合体。有可溶性糖的天威,儿茶素及氧化产物的涩味及醇和感,氨基酸的鲜爽味,咖啡碱的苦味,甘味及具黏稠性的水溶性果胶等。白茶中的呈味成分复杂,其种类、含量及比例的不同或改变,都会深刻地影响着茶汤的滋味。

1
白茶中的氨基酸
白茶萎凋过程中,随着酶活性的提高,叶中蛋白质水解,生成具有鲜味和甜味的氨基酸,氨基酸的含量趋于增加。

萎凋开始12小时内,鲜叶中的氨基酸有所增加。萎凋72小时后其含量可达11.34mg/g,这也是白茶萎凋时间过短品质不佳的原因之一。

根据湖南农业大学杨伟利教授选用相同原料制作六大类茶,检测分析氨基酸含量的结果是:白茶最高3.155%,绿茶1.475%,乌龙茶1.425%,黑茶1.375%,黄茶1.36,红茶最低0.97%,白茶氨基酸总量是其他茶类的2-3倍。

氨基酸对白茶品质的影响
一、增进茶汤滋味,氨基酸是白茶茶汤鲜爽度的重要构成成分。
二、提高茶叶香气,在加工过程中参与了茶叶香气的形成。
三、改进干茶色泽,在干燥过程中,氨基酸参与了非酶性褐色反应,与成品茶乌润色泽的形成有关。
四、对白茶的汤色起良好的影响。在白茶萎凋过程中与儿茶素的邻醌结合而成的有色化合物。

2
白茶中的糖类
茶叶中糖类物质主要有单糖,双糖,多糖。其中可溶性糖主要是单糖和双糖,而多糖主要包括纤维素,半纤维素、淀粉和果胶。

可溶性糖是构成白茶茶汤滋味和粘稠度的重要物质,同时,表现在感官上所谓的“甘”,白茶加工过程中加温萎凋缩短时间,有利于增加可溶性糖含量。

茶鲜叶中的多糖类物质,在鲜叶加工过程中,利用酶或水热的作用,促使其产生水解而转化成可溶性糖类物质,这对提高白茶的滋味是有一定意义的。

由此可见,对比其他茶类,不管是从工艺方面,还是选料上,白茶都更加容易喝出“甜”的感觉。

寿眉的茶梗好处多多

白茶因原料(鲜叶)采摘的标准不同,分为白毫银针、白牡丹、寿眉(贡眉)。

经常听到茶友们评论寿眉时,对其印象最深的就是它的茶梗。不过,你们可别小看这些茶梗,毫不夸张地说,寿眉的这些茶梗成就了它的品质。

茶梗,是茶叶下端连着的枝,也称之为梗。我们见到的寿眉茶梗都是制作成茶之后的样子,还原茶梗在树上的样子,茶梗是让茶叶和茶树相连的重要器官。

生物在呼吸、生长、代谢的时候是需要消耗能量的,而这些能量大部分来自糖类。

茶梗,作为重要器官,其中糖类物质含量高。
我们来了解一下,寿眉因为含茶梗多在口感和香气上有什么不同。

一、口感

因为白牡丹所含有的糖类物质基本储存在叶片和茶芽中,但叶片和茶叶中的糖类物质含量比不上茶梗。所以对比寿眉和白牡丹,白牡丹在口感上不如寿眉甜。

除了糖类物质,茶梗中还储存了大量其他的物质成分,如果胶。其使寿眉在经过多年的转化后,其口感方面具有明显优势。

同样是3年的老茶,寿眉的口感就比白牡丹要丰富,最明显的区别就是在稠度方面,寿眉的稠度佳、醇滑感强。
二、香气

茶梗中含有相当数量的香气物质,茶叶在加工过程中,香气从梗转移到叶芽中,要有适当的茶梗才能制出香高味浓的茶叶。

新茶阶段的寿眉,有明晰的花香,且花香浓郁、种类繁多。常见的花香有:栀子花香、兰花香、桂花香。

经过多年的转化后,寿眉在香气方面也有明显的优势。最大的一个优势在于——寿眉极为容易陈化出枣香,这点优于白牡丹和白毫银针。

寿眉的茶梗,除了造就口感和香气,还有一个很重要的作用。

常喝白茶的朋友会发现,同样身为茶饼的白牡丹和寿眉,在撬茶饼的难易程度上有明显的差别。

对比之下,寿眉往往比白牡丹更容易撬开。因为在压饼的时候,茶梗的存在会使茶饼有一个明显的空间和缝隙。这样不仅让茶饼变的好撬动,还有利于茶饼的转化。

如何鉴别福鼎白茶的质量

白茶主要产于福鼎等地,是我国茶类中的特殊珍品,因其如银似雪的颜色而得名。福鼎白茶制作过程简单自然,以最少的工序加工,最大程度保留了福鼎白茶的天然纯真风味以及丰富而珍贵的活性酶和多酚类营养成分,避免了制作过程中的二次污染,因此福鼎白茶是最回归自然、最生态、最健康的茶叶。
然而茶叶都是有分等级、优差的,那我们该如何鉴别福鼎白茶的质量优劣?通过何种方式鉴别呢?下面就一起来了解吧。


外形
嫩度以毫多而肥壮,叶张肥嫩的为上品;毫芽瘦小而稀少的,则品质次之;叶张老嫩不匀火杂有老叶、腊叶的,则品质差。
色泽

毫色银白有光泽,叶面灰绿(叶背银白色)或墨绿,翠绿的,则为上品;铁板色的,品质次之;草绿黄、黑、红色及腊质光泽的,品质最差。
叶态

叶子平伏舒展,叶缘重卷,叶面有隆起波纹,芽叶连枝稍为并拢,叶尖上翘不断碎的,品质最优,叶片摊开、折贴、弯曲的,品质次之。
净度

要求不得含有枳,老梗、老叶及腊叶,如果茶叶中含有杂质,则品质差。
香气

以毫香浓显,清鲜纯正的为上品;有淡薄、青臭、失鲜、发酵感的为次。
滋味

以鲜爽、醇厚、清甜的为上品;粗涩、淡薄的为差。
汤色

以杏黄、杏绿、清澈明亮的为上品;泛红、暗浑的为差。
叶底

以匀整、肥软,毫芽壮多、叶色鲜亮的为上品;硬挺、破碎、暗杂、花红、黄张、焦叶红边的为差。

关于如何鉴别白茶的质量,就为大家介绍到这,希望这样的描述对大家辨别福鼎白茶、购买福鼎白茶有所帮助。顺便提醒大家,正宗的福鼎白茶在包装物上还要有使用“福鼎白茶”注册商标,有标明企业商标、产地、厂名、厂址、执行标准、规格、等级、生产日期和黏贴“福鼎白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标识。

做旧老白茶,鉴别并不难

如今市面上人工做旧的老白茶让人防不胜防,该如何鉴别呢?

首先,从茶饼颜色上看,老白茶是“五颜六色”的,毫会转化为银灰色,未充分转化的叶子为绿色,转化的过程中呈褐色、黄色,深度发酵后则呈黑色。若是单一的褐色或黑色,则一般为经喷水后再高温发酵的“作旧”茶。

其次,从口感和香气上鉴别,白茶讲究“毫香蜜韵”,3~8年的白茶有荷叶香,8~15年的白茶有枣香,15年以上呈药香。如果只有陈香却没有其他香气,口感滋味接近普洱茶的平滑,并且不耐泡,则一般为假的老白茶。真正的白茶口感滑、甜感足,杯底香气扑鼻,8年以上的老白茶,冲上十多泡还是很有味道。

最重要的就是叶底了。通过自然氧化、缓慢发酵的老白茶,叶底静脉走水清晰,有活性,而后期加工、造旧的白茶脉络不清晰,用手一捏就烂掉。

白茶通用鉴别办法

白茶的种类实在太多,以至于在挑选的时候要注意的细节很多。

对于老茶客来说可能确实有些用处,可是对于新茶友来说未免有些太过专业化了。

我连什么是白毫银针,什么是白牡丹,什么是寿眉都没有分清楚呢。

那些针对这些具体品类的挑选办法根本就看!不!懂!好吗?

有没有那种针对新接触白茶,并且没有人带着喝的新茶友的鉴别方式?

有的有的!今天的这一篇就是。

在鉴别白茶好坏的时候只要抓住以下重点,就算是新晋茶友也是可以轻松分辨出来的哦!

没有太强的针对性,但是分辨白茶品质的好坏却是足够用的了。


02
首先,看干茶

一款好的白茶在外貌上需要达到匀净的标准,白茶的品类众多,不论大小都有芽头,芽头上的白毫以均净整齐、厚实为佳。

干茶的颜色像是干燥的草药一般自然。

没有太浓重的色彩,若是出现不愉快的沉闷颜色很可能是在茶青阶段经受了闷青。

白茶上的白毫越多则茶越鲜嫩,口感愈鲜爽。

特别是在鉴别春白茶的时候不妨将白毫列为衡量品质的标准。
03
其次,闻香气

第一闻干茶的香气,干茶的香气是干燥的植物香气,很干净很清爽的。

芽茶和芽叶茶会有较明显的毫香,毫香越明显则白茶的口感越鲜嫩。

出现了杂味的白茶可一律打入冷宫,不论是火味、焦味、酸味、霉味。

是品质不好的白茶才会有的,只要出现,便可丢弃。
第二是闻盖香,在闻盖香的时候可以直接摘开盖子就闻,这时候的盖子上一般会有叶系植物的清香。

在冲泡芽茶或是叶茶,等到盖子稍微凉下来的时候,盖子上会有更加明显的花香出现。
04

而后,观茶汤

首先看汤色,好白茶的汤色一定是透明的,号称透过茶汤依然可以看见纸上的字哦。

茶汤也是非常澄澈的,并没有浑浊现象。

而品质不好的茶汤则会出现浑浊。

一种是含有明显的杂质,经过一段时间的静置可以沉淀下来。

这样的浑浊多数是因为白茶生长环境不佳或者是制作过程中混入了较多杂质的原因。

另外一种茶汤的浑浊则是无法沉降的,这种情况就不建议继续饮用了。

再看,茶汤的质地

白茶茶汤的质地大致可以分为两种。

一种氨基酸满满的感觉,这种情况多出现在氨基酸含量相当丰富的春白茶上。

另一种是胶感,多现于寿眉当中。

寿眉是唯一的叶茶,叶大且有梗,发育完全,茶梗中含有的多糖类物质多,使茶汤有较为明显的胶感。
05
接着,品口感

茶汤入口温和,有淡淡的甜润感,或是春白茶的轻巧,或是秋白茶的稠滑都令人着迷。

好的茶汤下喉舒适,咽下后还会有回甘。

而不好的茶汤却有涩感或是苦涩感阻碍茶汤下咽。

并且涩感会持续甚至叠加,带来更为不好的饮用体验。

最后的最后是要看叶底

先来看看叶底的颜色是不是比较统一的,若是有几片的叶子格外的“出挑”,可能就是制作工艺上不过关,将一些叶子给灼伤了,变得泛红斑驳。

再看看叶底的舒展程度,正常来说好的白茶叶底都会呈现自然舒张的状态。

放在手上搓一搓,捏一捏还有明显的柔韧度,是带有弹性的。

不好的白茶则表现为涩涩的,甚至一些老白茶一搓就烂了,而有的则是粗粗的颗粒感,这两种手感都是不好的。

 

收藏白茶,选散茶好还是选饼茶好?

炒作老白茶的概念是这两年才刮起来的商业风。之前的老白茶并没有可观的存储量。很多有年份的老白茶都是茶农自己家存下来饮用的,所以一般都是以散茶的形式留存,而且茶质也比较老,主要是寿眉贡眉类的白茶,还有一些是白牡丹,银针类的非常少。因为银针类现饮比陈放更好些。

所以,从“老”白茶的历史来看,很长一段时间以来,老白茶都是以散茶的形式存放的。饼茶的形式是2000后受到普洱茶的启发而创新压制的。现在新工艺白茶有一种说法就是指的压制成饼的白茶。白茶压饼会有一定的损耗,而且压饼需要先蒸汽软化,这个过程一般都要高温,所以茶饼的白茶跟散茶直接存放形式的白茶存在工艺差异。至于哪种形式更好,现在不好定论,因为最老的茶饼也不会超出20年,没有试验和经验可以说明哪种储存方式更优。
参考普洱茶的经验,我觉得如果长期存放,比如存个20年以上,茶饼形式或许会更好些。散茶形式的短期陈放可能转化会更好些,长期存放大概不如茶饼转化的好。另外,打算长期存放的白茶最好是低温干燥低温蒸压成行的。如果是高温处理过的,茶叶中的很多活性物质已经失活,再存放也不会有转化的活力。

白茶的饼茶和散茶,哪个转化速度快?

白茶有着“一年茶,三年药,七年宝”的说法,白茶的存放与转化也是众多茶友关心的问题,饼茶和散茶,不同的形态到底会不会影响茶叶的转化速度呢?

为什么饼茶的颜色更深?

要清楚这个问题,首先得了解白茶的工艺。白茶的基本制作可分为两步:萎凋与干燥,其不炒不揉的温和工艺,较大程度地保留了茶叶本身的形态和内质。

散茶要成为饼茶需要经过汽蒸,将茶叶适度软化,再进行压制,使其紧结成型。在这个过程中,茶叶要经历高温、挤压,茶叶细胞也会受损,茶汁会渗透出来,从而加深了整个茶饼的颜色(其他茶类制作中的揉捻,也是细胞破损,产生的茶汁会加深茶叶色泽)。有人说,这样又被蒸又被压的饼茶,已经不再是那个传统意义上不加雕饰的白茶了。
同样级别的新白茶,饼茶因为工艺原因,颜色会比散茶的颜色更深,看上去要“老”一点。那么后期的转化又如何呢?

初期饼茶更显成熟
饼茶蒸压时经历的温度和湿度变化,还有细胞的破损,其实都会加速茶的变化。可以这么说,饼茶与散茶转化的起跑线就是不一样的,饼茶从压制完成的那一刻起,就已经变了。

于是我们冲泡年份尚浅的,同等级或者说原料完全相同的散茶和饼茶时会发现,饼茶的干茶、汤色、叶底,颜色都要更深。香气上,散茶偏清扬,饼茶偏甜熟。味道上,散茶清鲜滑爽的口感存留的较多,饼茶更加柔顺甜和。

如果说散茶是未经风雨的小清新,那饼茶就是由于外部压力而略显早熟,蒸压工艺“督促”了它的成长与前期转化。

长期的转化要选谁

从长远来看,散茶因为与空气接触的面积大,转化速度会后来居上。饼茶就算是压制适当,空隙充分,最后速度还是会慢慢被散茶比下去。

白茶存放要密封(不需要抽真空)。因为白茶性子活泼,极易吸附,容易受潮,导致劣变。
福鼎本地的制茶人,自己用散茶形态存放白茶,为了严格控制其水分,每隔一定时间,他们还会挑个好天气,再将其拿出来晾晒。

如果是喜爱传统形态,偏好清爽感觉的茶友,可以收散茶;如果是想长期、大批量存放,那么省空间的饼茶更佳。需要注意的是,茶叶毕竟不是钻石,不可能“一饼永流传”,茶友们不要过于偏执地追求上年份的老茶。

冲泡前需要“激活”
有茶友想收饼茶,却奈何不太会冲泡紧压茶。散茶的形态,使得它能充分的与水接触,内质的浸出也比较快,而饼茶,其实掌握好润醒,之后的冲泡也会顺利得多。

白茶饼一般压制得偏松,条索较为完整,容易撬取,润醒也相对容易,一次即可。水温不需太高,缓缓注入,稍候其浸润茶叶,渗入缝隙,松散身骨,再出汤即可。

前几泡的出汤,也不用太急,因为紧压茶的内质总是缓慢释放,白茶饼前2-3泡左右,口感总是稍柔淡些。也可以根据投茶量和自身口味来控制出汤时间。

白茶饼茶与散茶的区别

前几日,有茶友问到小编:到底是传统的散白茶好呢?还是白茶饼好呢?小编不禁想先问问大家,知道关于白茶压饼这事的缘由吗?且听……


白茶的制作工序主要分为萎凋和干燥两道工序,多产于福建。随着白茶产量、销量的增加,运输、储存的问题日益凸显。散茶在运输过程中,易碎,并且对于商家来说,同样重量的茶,饼茶相比散茶体积更小,方便运输,减少了物流中的损耗,易于管理,储存也更方便。
对于消费者来讲,白茶饼储存方便,用于送礼也显得更有品质等。因此,自然白茶饼就更受市场的欢迎了,但老吴始终坚持,每一款茶的优点都不能成为否定另一种茶的理由,你所钟爱的茶更多是基于个人的偏好、选择,不存在一定要较个优劣高下。

今天就主要说说白茶的饼茶和散茶的区别:
▎蒸压

白茶散茶是经过自然萎凋后干燥收集起来的干茶。饼茶则是在散茶的基础上经过蒸压制成的,蒸压的过程需要先将散茶蒸制变软,然后再进行压制。
可见,饼茶与散茶相比可谓是历经过更多千锤百炼。 但白茶萎凋工艺是天然萎凋,经过蒸压的白茶难免会轻微地改变这一性状。

▎储存

虽说蒸压过程会对白茶自然萎凋性状有轻微的影响,不过这一影响并不是很大。 例如说到储存,饼茶比散茶更有优势——散茶占据空间较大,且易碎;而做成饼的白茶,经过压缩后,节省空间易于存放。

▎口感

不管是饼茶还是散茶,口感上你能感受到的区别不会太大。 但从审评角度,口感则有一定的区别——散茶香气相比饼茶更悠扬,茶味也比饼茶更持久。

白毫银针,适合存成老白茶吗?

白毫银针

这是许多今年才开始正式接触白毫银针的看官们的共同疑问。

确实,市面上常见的老白茶里,只见寿眉,偶见牡丹,却极罕见白毫银针的身影。

因为见不到,所以,就会有人犯嘀咕,咦,老白茶里没有白毫银针,是不是白毫银针不适合存成老白茶。

当然不是。

老白茶里白毫银针少,只因为白毫银针产量低,再加上逐年消耗,到了老白茶的阶段,便少见踪影。

白毫银针为何如此珍贵


初春时节,正是采摘白毫银针的时节,而连日来的雨天,让制作白毫银针难上加难。从采摘的严苛要求到晾晒,再到萎凋,直至烘干,每个程序都需要衔接的很好,方能做出品质优良的好银针。制作银针,看似最本真的工艺却犹如经历九九八十一难,越简单越不凡。小白现在带大家细细了解这个“白美人”它是如何磨炼成的。

白毫银针


白毫银针的采摘要求

“白毫银针”的质量问题取决于采摘、加工等各个环节。采摘“银针”以春茶的头一两轮品质最佳,以顶芽肥壮、毫心大为最优,到三、四轮后茶树抽上来的多位侧芽,芽小而细,所制“银针”就不理想了。如果是夏茶,由于气温高,抽芽快,就更难制出好“银针”。

白毫银针的采摘要求极其严格,一般要选择晴天,尤其是东北风天气为最佳。有十不采的规定,即:雨天不采,露水未干不采,细瘦芽头不采,紫色芽头不采,风伤芽头不采,人为损伤芽头不采,开心芽头不采,虫伤芽头不采,空心芽不采,有病弯曲芽不采。采下茶芽要及时运送茶厂加工,,要保持芽头新鲜,也有采一芽二叶,在室内“抽针”,即用左手拇指和食指捏茶身,以右手拇指和食指把叶片剥下,将芽和叶分开,芽称“鲜针”,针制银针,叶片制寿眉或另制其他茶。

2
白毫银针的加工方法
1、自然萎凋法:
自然萎凋法生产白毫银针对天气有严格要求:晴天、气温高、湿度低。茶青易于干燥,可以制出芽白,梗绿的上等银针。南风天较次,因其湿度较大,鲜叶干燥较慢,容易变成芽绿,梗黑的次等银针。雨天和大雾天均不宜采制,如果违之,所制“银针”就会“灰黑”没有鲜灵度,通常被称为“死针”。而加工制选的技术却不是一般人可以一学就会的。需要进过长期的实践摸索,精雕细凿,才可制上一泡好“银针”。生产白毫银针是把原料茶芽薄摊在水筛或萎凋筛上,每筛约250g,要求摊得均匀,不可重叠,一出现重叠茶芽就变黑;摊好后放在架子上,晾晒在温和的阳光下,不可翻动,以避免伤叶红变;当达到干度要求后,进行拣剔,去梗,再烘焙装箱。
2、室内加温萎凋法
将原料薄摊于水筛上,进入加温萎凋室加温萎凋。这种方法生产的白毫银针外形单芽肥硕,满披白毫,茸毛莹亮,疏松或伏贴,色泽银白或银灰。内质毫香气鲜爽,毫香鲜甜,滋味清鲜醇厚微甜,汤色杏绿或杏黄,清澈晶亮。
3、复式萎凋
室外和室内的结合式萎凋。这种方式一般用于天气的不平稳,当一部分已室外萎凋后,但由于天气的不可抗力因素,需要移至室内进行加温萎凋,两种萎凋方式的结合,不仅灵活操作,制出的针的香气也较特殊。

3
白毫银针的制作工艺
品种:选择福鼎大白茶、福鼎大毫茶茶树壮龄生长期或经台刈更新后新梢生成的肥壮芽头。
采摘:必须是茶树上早春长出的芽头,于芽叶初展时采下,剔除去鱼叶鳞片,断碎芽叶,只取原整肥壮毫多之心芽。
萎凋:萎凋场所必须是洁净、明亮、通风。迅速轻快的将肥壮芽薄摊匀摊于萎凋竹帘上置于通风外的晾青架上,自然萎凋或置于微弱的阳光下轻筛。待到茶芽含水量为20%左右时,转入烘干工序。

烘焙:烘房必须保持洁净卫生无异味,通风良好,室内明亮。将经萎凋处理后的茶芽薄摊于焙笼上,用30-40度文火烘干至足干。烘焙时,焙心垫上一层白纱,以防火温太高,灼伤茶芽。烘干时应认真切实注意控制火温,适时轻手翻动,使焙笼上的火温和茶芽受温干燥均衡。足干后摊凉封存。
拣制:去掉焦红、红变、暗红、黑色的银针,叶片及其他非茶类杂物。保证白毫银针应有的匀净度。
烘干:产品在包装前进行复焙,除去超过茶叶标准要求的水分。要求含水量在5%-6%保证稳定质量。
包装:要求包装物无异味,并具有防潮,阻气,防水,保香,遮光,热封,印刷性能良好的材料。要求动作轻柔,不得重压或脚踩,防止断碎。

以来资料摘录自袁第顺《中国白茶》
白毫银针的采摘期短 ,一般在十五天左右,大多数在清明节前采摘,但具体看开采的时节。白毫银针的数量很少,十斤的茶青最后只能做两斤左右的干茶,每斤的芽头有九千根左右,而白毫银针的价格相对于市场上的绿茶而言,性价比却很高。春茶饮用白毫银针,不仅可以观赏它的曼妙身姿,还可以消炎疏解。每个茶友在春季季节,还是得根据自身的体质来饮茶。

白毫银针的毫,有什么作用?

白茶上为什么长毛了?


那么,白茶上的毛是什么呢?其实这是芽头上的毫毛,这是非常有益于健康的物质,也赋予白茶特别的“毫香”。

以福鼎大白茶和福鼎大毫茶两个品种为例,它们显著性状就是具有浓厚的茶毫。人们在加工白茶的时候,不炒不揉,使茶毫完整地保留下来,观之毫色银白,嗅之毫香显现,品之汤味鲜爽。

对于尚在枝头的鲜叶,茶毫具有保护和分泌功能,其基部有能产生芳香物质的腺细胞。同时它体内的游离氨基酸和粗纤维等组分含量显著高于茶身,这些组分中,谷氨酸本身具有微酸味,天冬氨酸、丝氨酸和丙氨酸有烘烤的柔和麦焦香,粗纤维微带木质味,它们混合起来的香型就成为了白茶毫香的一个重要来源。

为了保留白茶的毫香,加工时要特别注意烘干的火候:火候不够,就会色味过于单薄;火候过了,又会被火香掩过了毫香。

茶毫不仅是白茶提香、美颜的化妆品,还能提升茶汤的品质。

之前说过,茶毫中的氨基酸给白茶提供了丰富的混合香型,与此同时,氨基酸一族也能作为茶汤鲜甜味的来源。它们与的茶多酚、氨基酸、咖啡碱等协同合作,冲泡后溶解于茶汤中,共同增加茶汤的香气和滋味。

在某些品种中,茶毫的重量甚至可以达到茶叶总重的10%,不但闻起来白毫的氨基酸含量高于茶身,又给白茶茶汤带来了独特的“毫味”,喝起来鲜爽十足。

当然,茶毫太多的茶,冲泡出来的茶汤也会有一些浑浊,这常常会让大家误以为这样的茶叶不好。要如何辨别呢?一般来说,茶毫多的茶,前两、三泡会稍显浑浊,之后茶汤就会变清澈了。而茶质不好的茶,茶汤则会一直很浑浊。这样考察一下就可以区分开两者。

若要品尝白茶鲜爽的极致,一可选品种,以白毫银针和白牡丹为佳;二可挑产地,生态环境优良的条件下,海拔高者为上;三看茶季,春茶最好,氨基酸含量高;四是不用刻意追求老茶,因为白茶陈放后多了浓韵醇厚,鲜爽度有所减弱,这也看个人喜好。

老白茶+陈皮?你有这样喝过吗?

深秋,这是早晚温差较大的时节,气温开始降低,雨量减少,空气湿度相对降低,气候偏于干燥。干燥的气候很容易伤损肺阴,引来肺部不适,从而产生口干咽燥,干咳少痰,皮肤干燥,便秘等症状。

因此,秋季养生关键是要防燥,对难以痊愈的秋咳更是需要防患于未然。陈皮白茶就是您和家人秋季润肺化痰,防咳养生的上选佳品。
陈 皮
陈皮从宋代开始已经入食入药。在药用上,陈皮有理气、健胃、燥湿、祛痰的功效,常用于治疗消化不良,疏肝理气,化痰健脾;在入食里,广东人早已将它运用于粤菜调味、汤羹炖品、糖水、粥品之中,用以去腥提鲜,增添滋味。尤其是广东新会陈皮,素有“千年人参,百年陈皮”的美誉,是“广东三宝”之一,成为海派保健文化的名片。

白茶
白茶是茶叶里的瑰宝,药效性能很好的茶之奇葩,其中,老白茶性清凉,消热降火,消暑解毒,具有治病之作用。

白茶自由基含量,黄酮含量,氨基酸含量平均值高于其他茶类,具有降血压、降血糖、抗氧化、抗辐射、抗肿瘤,人体免疫力细胞的干扰素分泌量增加5倍等作用,受到很多养生保健人士的喜爱与青睐,很多茶友更是将其当作了日常的健康饮品。

养生功效
陈皮与老白茶联合,不论是表还是内在,均浑然天成,可谓一绝。白茶性清冷,退热祛寒、降火解毒;陈皮性温,回肺、脾经,理气健脾,燥干化痰,两者合一可以调理,最好用壶煮饮效果更好味也更醇!保健功效十分显著,堪称日常饮用的保健佳品。

煮 饮
老白茶与老陈皮美丽邂逅,两者搭配,风味一绝。不仅具陈醇茶香,又有清新陈皮香气,沁人心脾,茶味的甘醇和陈皮的清苦,交织一起,入口细腻滑爽,回味甘甜,饮之口齿生津。

陈皮白茶,不仅仅是茶,更是一款养生保健饮品。这个秋天,让陈皮白茶相伴左右,享受咨询不惧干燥,过一个健康之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