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目录归档:茶壶

紫砂壶的目数和透气性有关系吗?

我们说到紫砂壶,总是会提到其泡茶存香,无熟汤气的特点,言其越暑不馊可能有点夸大其词,但是紫砂壶确实有着其他茶具不具备的「透气性」。


▲紫砂泡茶

而紫砂壶的透气性,就是来源于其独特的「双气孔结构」,也就是其泥料本身的砂,这些砂也就是紫砂泥料中的石英颗粒及其团物结构。


▲断面颗粒

而我们常用的紫砂壶泥料,根据砂的粗细不同,也有不同的目数,也正是因此,很多朋友常常会问到一个问题,是不是紫砂壶的透气性也与目数有关呢?

目数
目数即紫砂颗粒的大小,我们在将紫砂矿研磨过筛时,会以筛网确定目数,常见的有24目、32目、40目、60目、80目、100目等。

目数越小,泥料颗粒就越粗,反之,目数越大,泥料颗粒就越细。


▲断面颗粒

同时,目数也体现在紫砂烧成后表面的砂质感,目数低的紫砂泥,做出来的紫砂壶,一定相对颗粒更粗些,手感也不会那么细腻,砂的质感更为突出。

砂太粗和太细在制作难度上都非常高,我们常见的紫砂壶多为40目与60目的,这类的泥料既细腻又有砂质感,且制作烧成率最高,烧成后泡养包浆光泽度也好。
透气性
我们上面说到,紫砂的透气性,关键在于砂的颗粒,这是紫砂壶矿料的固有属性。


▲过筛漂洗后的紫砂

这里要说明的是,在目数相差不大的情况下,其对透气性的影响是很微小的,例如60目与80目的同种泥料,透气性是差不多的。

而当我们把泥料研磨的太细,打破了其物理结构,就会影响到其透气性了。

而如果60目与180目的泥料相比,后者几乎便没有透气性可言了。


▲200目的泥浆

同时紫砂的透气性也与其泥料中所含的砂数量有关,光凭目数大小是不能判断透气性好坏的。
总结
所以,我们谈及目数与透气性的关系时,可以这样理解

目数大小不能用来判断透气性的好坏;
目数特别大,接近180、200目的,几乎是没有透气性的,这类多是灌浆所用。

如何辨别代工紫砂壶?

今天就来谈谈横行于市场的代工壶,在购买时要注意的几个方面。

代工壶是如今工艺师逐利的产物,提高产量,而作品不是其本人完成的。这也引发了如今的工艺师信任危机。现在很多新入门的壶友,选壶的时候一味的只看职称而不看作品本身,给了许多造假的工艺师有机可乘,利用了消费者的心理。

紫砂壶

应该如何选壶?

其实选壶首先应该看壶本身的做工好坏,以及泥料品质,再次才是看职称以及制壶人的名气,壶都做不好,职称再高有何用?
代工的紫砂壶如何辨别?

对于这种壶就比较难分辨了,因为找作者本人验证,即使不是他做的,他也会承认是他的作品。
说一些简单的辨别方法

1、百度或者淘宝搜索看看这个人的作品每年产量,有的人职称高年龄大,每年还销售出上千把茶壶,甚至上万把!

2、也有的工艺师年龄70多岁了,而且查询之后发现专业是制作花盆或是其他与紫砂无关专业,且不说年龄大了做不了那么多茶壶,专业都不对,各位喜欢单纯看职称买壶的朋友,可以好好思考一下这个问题。
▲假职称网站,花钱续费就能购得

3、假职称横行,如职称标注为:中国紫砂工艺美术师,中国紫砂网协会,大量野鸡协会横行,冒充工艺师甚至高级工艺师来卖产品,而且价格往往很诱人!

个人认为对于代工壶,只能找熟悉的或者了解的便宜购买,而且要通过官网去查询职称来辨别。

▲职称查询官网(社保局)

宜兴市政府职称查询官网:http://www.yxhr.com.cn/search/gyms.jspx (建议各位收藏,备用随时查询)

如何避免买到假壶
莫贪便宜
好泥配好功,好料做好壶,一分钱一分货的道理适用于任何商品。如旅游景点每个地方都会有招牌打着“紫玉金砂”或是“宜兴紫砂壶” 价格十分诱人,从几十元到两三百元不等,旅游景点的紫砂壶,99%是灌浆紫砂壶。

▲旅游景点的紫砂壶

不要只看职称
职称只是一个代号,一个参考,一把紫砂壶拿到手里首先看的是茶壶本身的工艺,其次是泥料的品质,因为泥料的好坏至关重要,好的泥料包浆快手感舒适,用的时候身心愉悦,最后才是看做壶之人的职称高低。茶壶是用来喝茶的,如果买茶壶的目的是要捡漏,那么很有可能你会中招!
▲打皮鞋油的做旧壶

少碰老壶旧壶
老的茶壶使用价值较低,假货众多,基本上都是名家印章来掩饰。如古玩市场的紫砂壶基本上99%都是皮鞋油做旧,如果你买来还以为捡了个宝,天天拿着喝茶,那你就要当心了!

紫砂其实水不深,而是多了很多别有用心的人造假!

紫砂壶:为什么有的壶外观这么亮?

紫砂壶

紫砂壶

紫砂壶,为什么有的这么亮?这让很多壶友朋友,弄得一头雾水,看着很漂亮,但怕碰见假壶。

 

化工壶
化工泥是由高岭土加石英砂、刨花水和致色金属氧化物调制的,现调现用,加上金属氧化物往往超标添加。所以,泥色鲜、泥色艳,做出来的壶鲜亮无比就不希奇了。
(化工壶)

原矿真紫砂矿料的颜色大多不会太艳,这是由于紫砂矿从 地下被挖掘上来以后,要放置露天场地日晒雨淋一年半载,天然疏松变成小颗料后,再碾磨成粉,最后再经由锤打陈腐才能使用。经风化陈腐的原矿泥中的金属物质会发生氧化作用,泥色就会发暗、发沉、发旧,不会有新鲜亮丽的感觉。
化工壶特点:

1.颜色过于鲜艳。大红大绿,大都是普通陶土加上化工染色剂调制的。

2.表面过于光亮。一般是加入了过多的玻璃水制成或是喷浆制品。

3.吸水性极差、无透气性。水淋在化工泥的壶身上会直泻而下,不被壶体吸收。用湿手摸紫砂壶和化工壶,就能感觉到它们的吸收差异。

4.气味怪异。用开水冲化工壶,会有刺鼻的味道或是特殊的香味。

5.难生包浆。不管如何泡养,留在化工壶面的最多是茶渍,难有包浆现象。

抛光
我们再来看抛光。为了让紫砂壶具有好的卖相,达到以次充好的目的;这些都是大批量的,以机车壶、手拉坯壶等居多。

抛光,也就是一台砂轮机,把砂轮卸下,换上抛光片,就是那种像洗碗布一样的东西,可以很快地抛光,又不伤紫砂壶。再者,明针工艺做得不到位,也可以通过抛光来弥补。

这样处理后的紫砂壶,看起来很亮,很吸引购买者的眼球
明针做工
明针是紫砂制作的一个工具,用来在成型生坯表面进行刮压处理,因材质多为牛角,所以俗称「牛角片」。
(牛角片明针)

明针,不仅仅是把紫砂壶表面压平刮整,也会使较细的颗粒(俗称浆)溢上表面。

同样的窑温,明针工艺到位的紫砂壶烧结的程度就高。

烧结到位,不仅颜色周正,而且坯体强度高(不易破碎),紫砂透气不透水的特性也才能充分展现出来。

古时紫砂艺人曾用一句话来形容明针的作用和工序特性,脱手则光能照面,出冶则资比凝铜

壶养过
紫砂壶需要养,而且越养越润,越养越富内敛光泽感,这是很多壶友或者刚玩壶的人所希望达到的养壶效果。

这种由时间的慢慢累积从而使茶汁浸润和手的长久婆娑、灰尘甚至衣物皮肤经久的摩挲,甚至空气中尘埃的吹拂,层层积淀,渗入到壶中而在壶的表面逐渐形成一种“旧”的光亮感觉,就是所谓的“包浆”,就好像我们小时候家里的扁担因长久使用而在扁担的表面呈现一种油亮的感觉。

朱泥的结晶度
朱泥壶与紫泥、段泥壶不同,由于朱泥自身的特性,朱泥壶出窑后,通常会有水色、光泽,与紫泥、段泥壶不同,而且烧的遍数不同,光泽也不同。自然比紫泥段泥的要亮许多,但这种亮,很沉稳

紫砂壶中哪些壶型最耐看?

自明以始,自清以盛,紫砂壶经历数百年的发展,器型何止万千,而其中最耐看的,正是那些经典造型的壶。这些经典壶式自其创制后,就成为各时代壶艺家们喜欢制作的品种,并不断衍生出新意。

 

紫砂壶

紫砂壶中最耐看的,如:西施壶、石瓢壶、德钟壶、仿古如意壶、井栏壶、掇球壶、报春壶、供春壶、秦权壶、竹段壶,等等,这十几种壶型几乎所有制壶艺人多做过。
因为紫砂壶造型得以流传至今的,都是经历了时间的考验,经受历代爱壶人审美的洗礼而终成经典。

鉴别紫砂壶,懂得紫砂壶之美的第一步是辨别紫砂壶的造型。如何从紫砂壶造型方面鉴别好坏优劣?首先要学会看懂历代紫砂名家的上乘佳作,根据自身的喜好去欣赏、感受。
“圆器”讲究“圆、稳、匀、正”,圆中要有变化,壶体本身和线条的大小、曲直要匀称,比例要恰当。如石瓢壶、西施壶、仿古壶、掇球壶、井栏壶、德钟壶、秦权壶等都是驰名中外的典型作品。
【 石 瓢 】

传统经典款式,历代名家制作较多,风格各异。细分为子冶石瓢,景舟石瓢,汉棠石瓢等。各家的“石瓢”尽管面貌稍有差别,但其整体三角形、底置三足、平盖桥钮却是构成“石瓢”的基本要素,虽历经几百年,还是推崇倍致,一直延续下来,深受人们喜爱。
石瓢造型的要点在于力道,要达此目的,则要协调好石瓢各个线条所构成的三角形的比例关系,身筒、流、把,甚至钮都要相互配合,形成最佳比例,才能最终突出其独特的力度与气韵。
【 西 施 】

西施壶,首创者徐友泉,明万历年间(公元1573-1620年)。自小拜时大彬为师。言壶之形若美女西施之丰乳。此壶象丰满的乳房,壶纽象乳头,流短而略粗,把为倒耳之形,盖采用截盖式,可能后人觉得“西施乳壶”不雅,就改称“西施”或“倒把西施”。
【 井 栏 】

井栏壶是传统款式之一 ,顾名思义,其造型源于井栏。古人掘井多置井栏,有的还置井盖,井顶,井亭,它们即可护井,又能起到美化环境作用。

井栏壶流大多数是一弯嘴, 也有的以短直嘴出流 。长似鲸虹, 短如鹰喙, 曲直皆微妙 。 此壶式也应属曼十八之列 。一改当时繁琐, 守旧, 题材狭窄贫乏的局面 ,以其造就简洁 、明快、 新颖的壶式 耐人寻味 。搏得当时文士的青睐。 多少年来经历时间考验, 终成紫砂壶式中的传统经典。 后来之匠师从井栏之中汲取了不少灵感 。

【 掇 球 】

典型的几何型传统圆壶式,也是最优秀的紫砂壶代表款式之一。它的基本造形是壶钮,壶盖,身壶,由小中大三个顺序排列的球体组成,壶腹为大球,壶盖为小球,似小球掇于大球上,故称掇球壶。掇球壶在盖沿和口沿各塑一条粗细不同的烧线,这种上粗下细复合在一起的双线,称为天压地或文武线,子母线.民国时期程寿珍所作掇球壶为掇球中的精品。
【 仿 鼓 】

仿鼓壶可以说是现代每个制壶人学徒时期学的第一把壶。身扁、腹鼓、颈高、盖板平滑,壶盖与口沿子母线吻合严密,合成圆线饱满,扁钮有力,虹钮有势,二弯流胥出自然 ;圆圈把匀势而起,有些款把圆下有垂,富于灵动,整体骨肉亭匀,收展有度,有一气呵成之畅。

【 德 钟 】

典型的传统壶型,清代邵大亨初创,德钟壶,大亨所创光素造型代表作中的又一佳器。器形端庄稳重,比例协调,结构严谨,技艺手法的表现已达紫砂传统基础技艺的巅峰。壶身手感极佳,触摸舒服,造型简洁质朴,一洗清季宫廷之繁缛习气。
【 秦 权 】

秦统一六国后统一了度量衡,“权”就是用来称量重量用的秤砣;“秦权”壶就是仿其外型。谁最早创制了秦权壶,不得而知。但在晚清梅友竹与韵石合作,一如当年陈鸿寿与杨彭年的传奇。紫砂题铭,直追曼生,神采翻飞。“载船春茗桃源卖,自有人家带秤来。” 桃源卖茶,以壶为秤。充满了想象的意境和潇洒不羁的情趣。

秦权为壶,气度泰然,刚正不阿。光面古拙中意象万千,紫砂泰斗顾景舟更是将秦权做成了素器的巅峰典范。
【 美人肩 】

美人肩是个传统器形。由清代的老作品修改而来,以体现圆润的壶身为主,壶盖与壶身仿佛合为一体,没有空隙,勾勒出“美人肩”的圆润,用手抚摸上去,仿佛能感受到她的温暖。

窈窕秀美的壶身,漂亮匀称的壶肩,肩项及腹,骨肉匀亭。纤细绰约的壶把和壶嘴,自然舒展,曲线优美。好似美人盈盈而动,清扬婉兮,美目盼兮。
【 供 春 】

在中国紫砂文化史上,供春是一个开创性的人物。明代正德年间,为求读书清净,县官吴颐山带着书童供春读书于宜兴(旧称阳羡)南部山区的金沙寺中,闲暇时供春看到寺内老和尚用当地特有的紫砂泥捏制茶壶,饮茶参禅,此时已成佛界习俗。也许是出于好奇吧,偷偷地跟着寺里的老和尚抟坯制壶,他见寺后山上一颗千年银杏古树,树身结着树瘿,像团起来的圆瘤,奇特可爱。

于是供春用寺里老和尚制壶后洗手沉淀在缸底的紫砂泥,用茶匙挖空壶身,(那时候还没发展到拍身筒这个工艺步骤吧?呵呵)再接上与树瘿纹路相似的壶嘴、把,用手指按揿壶身表面并留下许多指螺印,烧成后果然生动异常,连老僧与吴颐山见了都连声称赞。供春之壶,胜于金玉。

以上诸多经典壶形,你最喜欢哪款?

紫砂壶的发茶性,你真的懂吗?

紫砂壶是天下茶具魁首,李渔在《杂说》说:“茗注莫妙于砂,壶之精者又莫过于阳羡”,文震亨在《长物志》说:“茶壶以砂者为上,盖既不夺香,又无熟汤气”,《茶疏》说:“以粗砂制之,正取砂无土气尔”。

紫砂壶

紫砂壶优良的发茶性,是其他陶土不能比拟的。今天我们就紫砂发茶性,来与大家分享经验与心得,看紫砂是如何酝酿一杯好茶的。

发茶性的评价标准

发茶,就是茶叶加水变成茶汤的一个过程,发的是茶汤。如果仔细对比,就会发觉,用不同器皿泡出来的茶,口感是不一样的。

虽然泡茶,如何才算理想,各人有各人的追求, 但是凡好茶,好茶汤,应该是有共性的。

我们从以下四方面来分析和规类茶汤效果

1.内含物质

从茶叶内提取,溶入茶汤内的各类芳香物质,各类酸醇成分和其他水溶性成分。

其中,质量高和渗透力强的成分,如果分量够多够集中,品饮时就会有“韵”的感觉。

2.混合度

内含物质和水的结合程度,它直接影响了品饮汤感。

混合度好的茶汤,汤感结实, 滋味在水里面,蕴香能力好的,还可以把茶香溶入茶汤里,品饮时舌面生香,甘芳可口。

反之,喝起来则会有空、寡、茶水分离的感觉。
3.协调性

内含物质的存在状态,是否能和谐、层次分明。

协调力佳者,能在茶水混合后,按各类溶入物质轻重清浊规类,这增加了茶汤层次感和韵律感。

4.亲和力

茶汤的自然性、适口性。

亲和力好的茶汤,入口很顺,喝起来很舒心,会很自然的溶入人体内,对人体的养生效果也比较明显。

就紫砂而言,一般协调性佳者,亲和力亦佳。
从品饮的角度来说,茶水混合度佳,茶汤协调性好,亲和适口,应该可以作为好茶汤的基础要求。

紫砂的发茶追求

论发茶,紫砂的力道是先全面接触后发力,深具渗透力,它善于有效的提取高质量芳香甘醇物质,很好的协调茶汤味道和亲和力,达到很好的品饮效果。

故发出来的茶汤,香气虽不似瓷器般飘扬,但滋味醇厚,茶汤香韵悠长,入口亲和力好,味属中正和顺。同样是茶香,紫砂和盖碗发的,风格上犹如沉香和檀香之别。

初似不觉,忽而韵起,令人回味不已,这是它迷人之处,也深符合茶道精神,故自古以来独备受推崇。

发外刚内柔之汤,酿香韵醇厚之味,成内敛后发之力,达亲和协调之境,是紫砂发茶的追求。

我们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分析紫砂发茶时,具体的影响因素。

首先,壶壁吸水率较高,配合着泥料的亲和力,发茶时,水和壶壁接触后,有个缓冲。

它并没有直接发力,是先承后发力,加上泥料发茶力强,故能够先全面接触后而发力渗透。 出来的结果,是茶汤中心结实,外围柔和,实现外柔内刚的效果。
其次,紫砂的双气孔,发挥着两个功能,一个是气阀的功能,另外一个是气屏隔离作用。

气阀排放出多余的热能,当然同时会带出一些飘香,但这确保了古人说的无熟汤气的功效;气屏发挥了续热作用,让茶汤有充分的时间蕴香入水。

▲4号井底槽青 高温烧制 巨轮珠

如果优质泥料,它会更进一步的有效的提取高质量的芳香甘醇物质,然后茶汤味道按清浊规类,达到茶汤味道清晰,茶水醇厚的效果。

故双气孔的存在,提供了一个协调,续热力的调控,出来的茶汤有活力,而不是硬梆梆的纯味觉刺激。
▲4号井紫泥 容天

然而,紫砂虽需要有一定的透气性,但并不是说透气性越高就越好。

透气性太高了,尤其是人为的,调控幅度就大了,容易造成发力不足,温度气味隔离不足,茶汤质量下降,韵味不足。

▲深井底槽青 百泉壶

倘若泥料不够坚实,首先牺牲的是提取高质量芳香甘醇物质,也就是韵味上有所衰减。

然后,不坚实的壶身,发茶力比较散涣,发茶力,协调性,混合度,也会有所减弱。

▲4号井底槽青 高温烧制 子冶石瓢

所以,我们其实不难发觉,紫砂发茶,泥质和窑火占据了主导性的因素,而形制,则影响发茶力的发挥空间。

故选壶挑泥料,不仅仅是为了好看易养而已。

泥料与窑火对发茶性的影响

泥质和窑火,是息息相关的,足透的窑火,则是发茶质量的把关点。

好泥,关键要有丰富的砂质,坚实协调的结构。 它所呈现出来的是高雅的质感,亲切的手感,其发茶性,自当优越。

优越的矿土,加上趋于自然的内在结构,制程中力免添加干扰,经大窑烧透,是为珍品。
▲4号井天青泥 高温烧制 秋韵

优质泥料,必须结合足透的窑火。泥料好,吃火足的壶,铿锵润泽,这对发茶很重要,铿锵代表了泥质结构坚实,润泽是弹性。两者内外一体,是发力自如的必要条件。

如果窑火吃不足,则泥料结构稍微松散,这使发茶力发挥得有点涣散,对高质量的芳香甘醇物质的提取,有一定的影响,茶水混合度也稍微逊色。
▲大红袍 鱼罩

发茶性,是紫砂本质上的东西。了解紫砂的发茶性,可说是从根本上去了解紫砂了。掌握了它的规律,使我们能更合理的对待紫砂,不容易被一些表象所迷惑。

如此才能真正的体会到紫砂之美,乃至从视觉、触觉、味觉上应用随心,不逾矩。

紫砂壶新手入门十条!

随着越来越多的人喜爱紫砂壶,很多刚入新手壶友,往往会遇到一些问题。今天就整理了新手入门十条,希望对新手壶友可以有所帮助!

紫砂壶

1.颜色鲜艳、光亮的的紫砂壶,不要买

因为紫砂壶本就是素面素心富有砂感的,只有经过泡养之后,温润而生亚光,是淡雅光润,而不是鲜艳光亮的。

鲜艳光亮的壶,原矿是烧不出的,大多都加了金属氧化物,甚至有的泥料达成120目,加入玻璃水,表面便会很光亮细腻。

紫砂壶的颗粒感是可以肉眼甄别的,最优的目数在40至60目,目数越小砂感越强。

注:以60目为佳,易成型,且泥料既细腻又有砂质感,泡养包浆光泽度也好。

▲素面而有砂感

2.壶与茶是不分家的

半发酵程度越高的茶叶,冲泡起来对紫砂壶的泥料要求就越高。如乌龙茶(铁观音、岩茶、单枞等)、绿茶、生普、白茶、黄茶。

而冲泡起来对紫砂壶泥料要求不高的茶叶有黑茶、熟普、红茶等。

注:这里指的泥料要求是指,选对和选好适合泡茶的泥料,这样能充分发挥其茶叶特性和口感。
▲壶与茶不分家

3.不要去追求各种稀有、绝世好泥

紫砂市场火热之后各种稀有、绝世好泥都出现了,五颜六色花花绿绿的紫砂壶也都出现了,但都水分大多。

紫泥、红泥、段泥、降坡泥、朱泥为紫砂最基本大类,其余大都为泥料配调而出呈现不同效果。

新手玩家不要去追求特别稀有的泥料,一是你自己无法分辨真假,二是稀有泥料所制的壶价格肯定是相当高的,不存在捡漏一说,出手务必慎重,以免多交学费。

注:
大红袍泥料极为稀少,市面上所谓大红袍大多为调配。
史载天青泥乃是紫泥,呈黯肝色,而不是青绿色。
清水泥本为一厂练泥技艺,后约定俗成称为一种泥料。
同种泥料烧制温度不同其色泽表现也不同。
▲紫砂原矿泥料

4.泥料只要是原矿,就没有优劣

关键在于适茶性,宜茶保味,聚水凝香。

一把壶泡茶好喝的决定性因素是其泥料,和其壶型、做工、密封性的关系不是很大。紫砂壶一定要吃足火达到烧结温度,才能发挥出最大的利茶性。
▲古龙窑

5.紫砂的透气性与吸水性是不同的

紫砂的吸水性在其本身气孔的载水量,烧制的窑温低,泥门自然就松,吸水性就好。反之亦然。

上面也说过只有达到烧结温度,才能最好的发挥利茶性。
所以并不是吸水性越强就越好的,以前的紫砂壶出口标准是吸水性要低于百分之一点五的。

紫砂的透气性在其双气孔的结构,只要达到烧结温度,透气性都不会受到太大影响的。

注:
一些商家把吸水性好说成是紫砂透气性好,这是错误的,透气性与吸水性是两码事。
以开水浇淋看挂水来判断吸水性是错误的,紫砂壶挂水是有多方面原因的,我们在以后再展开。

▲紫砂壶挂水

6.关于黄龙山原矿

黄龙山是紫砂原矿,宜兴市政府为了保护原矿曾限制开采,而不是禁止开采。
传言市面上根本没有原矿紫砂壶,这种说法是不实且极为偏颇的。

前几年有急功近利者制造并贩卖化工壶,造成很坏的影响。整治后据我所知现在已基本没有了。

注:
化工壶无紫砂颗粒感,且多有异味,很容易分辨。
关于民国绿,当时是以本山段为底料调配适量的进口氧化钴烧成的,钴的熔点在1500度,且不溶于水,紫砂烧结基本为1200多度,日常饮茶不会析出,顾景舟顾老也曾制作墨绿泥的作品。
民国绿与化工壶并不是一回事。
当然,目前市面上各种鲜绿色的紫砂壶还是不建议购买的。

▲景舟制均玉壶

7.原矿紫砂的瑕疵是正常的

原矿紫砂含有铁质、云母等,有的壶身表面有小黑点,这种就是铁质烧出的现象。

有的云母在烧成过程中会遗留下来,但在壶养成后就会消失。

这些都是原矿的正常表现。(也有称天然瑕疵)

原矿紫砂壶养成温润通透,呈亚光(黯亚之光),古朴内敛,也就是俗称的包浆。

注:有的壶友为了追求完美,要求壶身不能有一点铁质,导致许多商家将泥料拿去酸洗,如此是得不偿失的。
▲黑点为铁质、星白为云母

8.挑选壶的要求是与壶型有关的

许多壶友对壶口盖、出水、收水都有要求,然而这些有的是与其壶型有关系的。

如果你喜欢方器或者筋囊器,那就不能对口盖之间的密封性太过苛求

这两类器形为工艺所限,有的是会漏水的。

早年间的壶就更是如此,都是一次烧成不会进行二次整口的。
▲紫砂方器

9.光器与花器的选择

光器与花器都是各有千秋的,光器素面本色,却极为考究。花器栩栩如生,极为逼真。

个人来说还是推荐光素器。线条越简单的壶越考验功力,花器在于繁,捏塑堆叠,而光器在于简,把极简的做的好看是很难的。

线条简单的壶往往形、神、气态一目了然,没有东西掩饰,藏无可藏,发而越考验工手功力和水准。

注:建议新手玩家从传统的壶型玩起,对比名家名作感受,锻炼眼力。
▲光素器代表作 景舟制提壁

10.玩壶收藏要循序渐进

对于名家名作、明清壶、一厂早期壶等等,想要收藏升值要考虑多方面因素。
如果是一个对壶都不熟悉的玩家,还是先不考虑收藏这一说了。因为你无法鉴别你入手的紫砂真伪(即使是拍卖场也是如此)。

玩壶收藏一定要循序渐进,等有一定的眼力,再入手早期壶或者当代名家作品。而到对壶有一定心得了,可以多关注当代紫砂中青辈的实力陶手,考虑升值一说。

注:当代紫砂中期辈实力陶手有的并无职称,但是业内外都是极为肯定,其价格也是不低的。

紫砂壶到底应该怎么清洗?去除茶垢?

 

异味、茶垢清洗

茶壶长期不用,或因疏忽未能及时将茶渣倒出,就会发生霉变或产生异味,这种情况的清洗其实古人早有记载:

『壶宿杂气,满贮沸汤,倾刻没冷水中,亦急出,冷水泻之,元气复矣』

其意是先注满开水,稍摇晃数下倒出,旋即没入凉水之中,则异味可除,反复多次即可。

茶壶经常使用,但是用完后同样没有及时清理,会出现另一种情况,容易积上茶垢。

如果碰到较难清理的茶垢,要备『一只小软毛刷子』和『一些食用小苏打』,将适量小苏打倒入壶内,而后注入温水,几分钟后再用小刷子刷去茶垢,这是一种比较好的清洗方法。

 

发生上述情况皆是使用不注意,所以我们在紫砂壶的日常使用中要注意及时倒掉茶渣,保持清洁。

换茶叶清洗

『一壶侍一茶』相信这是很多壶友都知道的,紫砂有吸附性,一把壶泡不同的茶叶会串味,影响口感,但是有的壶友特别喜欢这把壶,又想换种茶叶喝怎么办呢?这种情况,同样也是需要清洗紫砂壶。

 

先要将此壶洗净,按照除去异味的方法清洗一遍,而后放置阴干。之后泡上新茶,放置数小时后倒掉清洗干净即可。

新壶开壶清洗

这个也曾讲过,新壶的话可能有的壶内还有烧制残留的『石英粉或者灰尘』之类的,需要清洗,这类的就比较简单,注入沸水后倒掉就可以了。
还有一类则是『壶身打蜡』,去除这个可以放入热水中煮,大约半小时就可以,之后擦干净就行了,一般来说新壶开壶并不要煮,但若是『新壶看起来光亮,摸起来油腻』的话,还是煮一下比较好。

关于清洗大概就这么多,最后说一下,日常使用要注意,不要沾染油污,保持清洁。在清洗的过程中不要用『砂纸、抛光片』等擦拭,用软毛刷最好。

紫砂壶都要“整口”,“整口”是哪道工序?

口盖严谨,密封性好,是许多壶友评价紫砂壶做工的标准之一。

于是壶的口盖严密且通转,已经成了现今大多数壶友购壶的基本要求,而为了达到这个要求,就有了整口这一工序。

今天与大家聊一聊紫砂壶的整口。

紫砂整口

紫砂壶在烧制时是会收缩的,由于壶盖与壶口并不是一体,在窑内高温下,因为泥料或制作薄厚因素等,其收缩会不同,有些会发生轻微变形。

其中有许多不可控因素,可能进窑之前是严密通转的出窑就未必,这样烧制成品后,壶盖与壶口很难完全严丝合缝。


▲整口工序

整口,即是一遍烧制后,通过打磨的方法磨平口沿、磨掉盖子口多余的部分。

之后抹上同种泥料,再次烧制,这样,做出来的壶就口盖严谨了。

整口好坏

有许多壶友比较反感整口,因为经过整口过的壶,一般在壶盖口都会有色差。

因为整口破坏了明针,露出了砂粒和气孔,即使抹泥重烧之后,仍会有色差变化。


▲口盖色差

一般来说普通紫泥或者段泥,颗粒较粗的话,整口后的痕迹是相对看的出的,而朱泥大红袍或者目数较高的紫泥,越细腻,这个痕迹就相对越不明显。

因为整口后的划痕其实就是暴露在外的紫砂颗粒的感觉,自然是泥料越粗,痕迹越明显。

许多壶友认为整口是作者的工不到位,所以才需要进行修整,而且认为整口破坏了一把壶的完美品相。

其实并不是这样的。

首先,这不能片面的讲是工的缘故。要想不整口的壶,口盖也严密通转。只有制壶者同时也对泥料、泥性都非常了解,掌握不同泥料的收缩率才能做到。

但很少有制壶与泥料都精通的壶艺人,甚至可以说是凤毛麟角。即使是以前的龙窑老壶,很多壶的口盖都不是非常严密的。


▲整口工序

而且,整口对制壶的工艺也是有要求的:

1. 盖子不能太大,不然整口时要磨掉的部分太多,极为费力难做。

2. 壶盖一定要稍微大于壶口,如果做生坯时盖子大小正好,或者小了些,那烧成后口盖会更宽的。

其次,要求口盖要密封性好,又不接受整口,在一定程度上来说是矛盾的。

举个例子,一位作者做了一把石瓢,没有进行整口,导致壶盖有些涎水,壶友们纷纷抱怨不好用。这次他又做了一把石瓢,进行了整口,又有壶友抱怨破坏了品相,难看。


▲子冶石瓢

那作者到底是整还是不整口呢?
答案是市场说了算。

大部分的壶友都将密不漏水做为一把好壶的评判的标准,于是根据市场的反映调整,整口也就成了如今常见的一道工序了。

正确看待

在我看来,整口算是一种校正,无可厚非,但是也不能过分整口。

整口其实不是什么坏事,他在某种程度上保证了成功率,应该说是工艺的一种进步。

但如果创作的过程中,不去追求精准,过分依整口,就不应该了。

注:整口后二次重烧色差也不会太过明显,而且也可用轮砂纸打磨。

一把壶不是整口了就不好,不整口就好,壶友们应以平常心去面对,切莫钻了牛角尖。

紫砂壶盖难配吗?

后台经常会收到壶友留言:我的壶盖破了,能帮忙给我配一个吗?小小盖子,想必也不费时间。

壶用久了,自然会有些感情;或是密友相赠,想留下回忆;当然,还有价格昂贵,工艺精湛,具备艺术性等等等等诸多理由。总之,壶盖碎了壶就不完整了,总归是心疼的!

按理论来讲,壶盖是可以配的,但是就像紫砂行业里流传的一句话:宁做三把壶,不配一个盖。放在紫砂壶上也是这个道理。

不是不能配,只是配的代价高。要配出原作的泥、款、功,又要表现作品的形、神、气,绝不是捏几把泥土,按照原来的壶盖制作那么简单。

很多朋友可能不是很明白,既然茶壶盖是单独做好了再与壶身拼合在一块儿的,那为什么不能再单独做一个盖子呢?

首先,紫砂壶配盖最困难的是需要根据原壶的形、神、气来做。不是同一个制壶人的话,很难做到风格与赋意的统一。

其次,即使是同一个老师,配盖也并非是个容易事。

紫砂茶壶的制作虽然是分步进行,却是连续的,谁也离不了谁。在生坯阶段,壶盖就必须与壶身进行配合实验,不能太松,也不能太紧,而且烧制过程中,壶盖壶身是盖在一起烧的,烧制时同时受力,一起收缩。这样烧制出来的茶壶才能恰到好处。

如是单独配盖,要有同一种原料、同一批炼制的紫砂泥那是必须的,就不用说了。就算制壶人手中有原泥料、原壶身,也是很困难,毕竟原壶身是熟坯,已经完成了收缩和颜色的变化过程,而这收缩程度和颜色变化是人力不可计量的。所以,这样做出来的盖子也是很难做到不松不紧、正好搭配的。

全手工所制作的紫砂壶,都是一壶配一盖,如果互换,肯定转动不顺畅或者会卡壳,或者盖不下去。不是大了就是小了!因为全手工制作的,不可能每个壶大小一模一样而且分毫不差。

紫砂壶是喝茶利器,却也是易碎品,不是说补就能补的,不小心使用的话,磕磕碰碰,很容易就缺口裂缝,或是干脆碎成几片。前者虽然影响美观,但却还能勉强使用,后者对于很多壶友来说,只能扫进垃圾桶,让人好不痛快。

紫砂易碎,壶友们使用起来千万小心。

不过我觉得,摔了盖子,壶可千万别扔啊,拿来做公道杯不也很漂亮么~

紫砂壶盖内有一丝丝的螺旋纹,是不是手拉胚壶?

正宗的紫砂泥无法用手拉坯的工艺制作,纯紫砂无法制作,所以手拉坯壶只能称作假冒伪劣紫砂壶,和我们认为的紫砂壶完全两个概念。


▲ 手拉坯

一般手拉壶内部会有很多螺旋纹,以此来辨别,但是有细心的壶友发现,紫砂壶壶盖内,有时候会看到一圈一圈的螺旋纹,这是碰见手拉壶了吗?

紫砂壶只有两个地方可能会出现这样的纹路,一个是壶盖内,一个是壶底,这是为什么呢?是因为使用的工具导致的——捖盖石。

捖盖石,是用来清盖内的脂泥。
捖盖石,虽然说它是石,但它的材质其实分为三种,一种是竹制的(做出来壶盖内就会出现一丝一丝的螺旋纹),一种是牛角材质的(这个比较光滑,捖出来的壶盖,内部很光滑),还有一种是塑料材质的(这个也是光滑的)

竹子做的捖盖石,竹子本身是有一丝丝的丝头,用它作用于壶盖内,内部就会呈现出所谓的螺旋纹,这个不是手拉胚,实际上这样的螺旋纹是一把全手工的紫砂壶。


▲ 手拉坯


▲ 手工壶的推墙刮底

如果碰到壶内部也出现一丝一丝的密集螺旋纹,那么值得思量了,一般手工壶内部,有的是推墙刮底或者木纹,但不是密集的螺旋纹,碰到这种情况很有可能碰见手拉壶了,这个需要当心的。

以上就是鉴别手拉紫砂壶与手工壶的方法

如何辨别代工紫砂壶?

在购买紫砂壶的时候,总有壶友担心买到「代工紫砂壶」,这一方面是因为可能新手壶友对紫砂了解不多,另一方面则是因为如今有的紫砂造假实在过分。

紫砂壶

今天就来谈谈横行于市场的代工壶,在购买时要注意的几个方面。

代工壶是如今工艺师逐利的产物,提高产量,而作品不是其本人完成的。这也引发了如今的工艺师信任危机。现在很多新入门的壶友,选壶的时候一味的只看职称而不看作品本身,给了许多造假的工艺师有机可乘,利用了消费者的心理。
应该如何选壶?

其实选壶首先应该看壶本身的做工好坏,以及泥料品质,再次才是看职称以及制壶人的名气,壶都做不好,职称再高有何用?
代工的紫砂壶如何辨别?

对于这种壶就比较难分辨了,因为找作者本人验证,即使不是他做的,他也会承认是他的作品。
说一些简单的辨别方法

1、百度或者淘宝搜索看看这个人的作品每年产量,有的人职称高年龄大,每年还销售出上千把茶壶,甚至上万把!

2、也有的工艺师年龄70多岁了,而且查询之后发现专业是制作花盆或是其他与紫砂无关专业,且不说年龄大了做不了那么多茶壶,专业都不对,各位喜欢单纯看职称买壶的朋友,可以好好思考一下这个问题。
▲假职称网站,花钱续费就能购得

3、假职称横行,如职称标注为:中国紫砂工艺美术师,中国紫砂网协会,大量野鸡协会横行,冒充工艺师甚至高级工艺师来卖产品,而且价格往往很诱人!

个人认为对于代工壶,只能找熟悉的或者了解的便宜购买,而且要通过官网去查询职称来辨别。

▲职称查询官网(社保局)

宜兴市政府职称查询官网:http://www.yxhr.com.cn/search/gyms.jspx (建议各位收藏,备用随时查询)

如何避免买到假壶
莫贪便宜
好泥配好功,好料做好壶,一分钱一分货的道理适用于任何商品。如旅游景点每个地方都会有招牌打着“紫玉金砂”或是“宜兴紫砂壶” 价格十分诱人,从几十元到两三百元不等,旅游景点的紫砂壶,99%是灌浆紫砂壶。

▲旅游景点的紫砂壶

不要只看职称
职称只是一个代号,一个参考,一把紫砂壶拿到手里首先看的是茶壶本身的工艺,其次是泥料的品质,因为泥料的好坏至关重要,好的泥料包浆快手感舒适,用的时候身心愉悦,最后才是看做壶之人的职称高低。茶壶是用来喝茶的,如果买茶壶的目的是要捡漏,那么很有可能你会中招!
▲打皮鞋油的做旧壶

少碰老壶旧壶
老的茶壶使用价值较低,假货众多,基本上都是名家印章来掩饰。如古玩市场的紫砂壶基本上99%都是皮鞋油做旧,如果你买来还以为捡了个宝,天天拿着喝茶,那你就要当心了!

紫砂其实水不深,而是多了很多别有用心的人造假!

紫砂壶收藏的四大误区

NO.1 先看底款后买壶

“款”指的是名家所制。名家是当代的紫砂壶的“名牌”,代表着紫砂壶工艺水平的标准,收藏中肯定会有所讲究,但是这也是辩证的。目前市场中仿名家壶如此普遍,就是因为一方面所有收藏者追求名家到了极端的程度,另一方面大部分人对紫砂壶的基本鉴赏要求却仍然模糊,间接培育了仿作的市场。

市场上有很多壶底打着顾景舟大师的款,但如果收藏者一开始能从“料”“工”两个角度对壶做了认真的了解,根本不必考究“款”的因素,而是能很快知道鉴定的答案。其实,收藏者不能只认定“顾景舟”“蒋蓉”等大师,非“顶级”不藏;而是要结合自己的经济和知识条件,关注一些有实力的中青年壶艺师,因为未来的大师也必将从他们中产生。

所以,买壶第一眼应该看的是泥料和壶型,底款不能说明太多的问题,有些仿名家的壶,手工和泥料不错,也是可以珍藏的,看底款很容易上当,看到盖有某某大师印款的就以为是名家的壶,因此进入价格的陷阱。

NO.2 过于注重花俏色艳

新手玩壶,特别喜欢一些颜色多样、造型复杂的紫砂壶,或者壶身刻满了字,以为壶随字贵,实在这是一种误导。

真正好的作品,耐看并且使用的作品往往是一些外表稳重光素一些的,就像一个大美女,素颜轻粉就可以了,过于浓妆只会让人反感。如觉得单调,就在适当的位置给予适当的书画点缀。

针对注重花俏色艳的收藏爱好者,一些不良生产者为了满足人们的观赏需求,在陶土里随意添加化学原料,专门出品染色紫砂,制作出来的壶色彩虽艳,但泡茶就会有异味。其实染色紫砂是不宜泡茶的,其价值反而不高。

NO.3 买壶不明目的随意拈来

买壶前应该有个目的性,是想要寻常用的,还是要珍藏级的,想用来泡普洱茶的,还是铁观音的等。

寻常用的壶大多在250cc左右,而珍藏级的作品一般都是250cc以上的。

泡普洱茶的壶身和肚子可以大些,泥料的颜色可以深一些,大小在250cc到300cc之间。泡铁观音的要出水快些,壶壁薄一些,壶身矮些,泥料颜色可以浅一些,大小控制在150cc到250cc之间。宜兴人喜欢喝当地的红茶,他们一般会选择250cc到350cc的大壶。

至于350cc以上的壶基本属于“观赏性”的壶了,实用性不大。

NO.4 只注重名家证书不重艺术

真正名家的壶,单看“精、气、神”就能令人感慨,感觉出来几分。假如看着呆板,比例不协调的名家壶,买了也是没有珍藏价值的,说不定所谓的名家职称都是买来的,网上查不到。

还有产量特别大的名家壶尽量不碰,一个有涵养有实力的做壶名家,不仅是低调谦虚的,而且产量也是比较少的,宜兴丁蜀镇就有很多默默无闻的民间做壶高手,他们不求浮名,不露山水。

紫砂壶到底应该怎么清洗?去除茶垢?

紫砂壶是一件耐用的茶器,只要没有磕破损伤是一直可以使用的,但是如果使用不是很注意,经常会有很多问题,比如异味、茶垢之类的,那么『紫砂壶到底应该如何清洗呢?』

今天就和大家聊一聊关于清洗的问题。

异味、茶垢清洗

茶壶长期不用,或因疏忽未能及时将茶渣倒出,就会发生霉变或产生异味,这种情况的清洗其实古人早有记载:

『壶宿杂气,满贮沸汤,倾刻没冷水中,亦急出,冷水泻之,元气复矣』


▲清理茶渣

其意是先注满开水,稍摇晃数下倒出,旋即没入凉水之中,则异味可除,反复多次即可。茶壶经常使用,但是用完后同样没有及时清理,会出现另一种情况,容易积上茶垢。

如果碰到较难清理的茶垢,要备『一只小软毛刷子』和『一些食用小苏打』,将适量小苏打倒入壶内,而后注入温水,几分钟后再用小刷子刷去茶垢,这是一种比较好的清洗方法。


▲食用小苏打

发生上述情况皆是使用不注意,所以我们在紫砂壶的日常使用中要注意及时倒掉茶渣,保持清洁。

换茶叶清洗

『一壶侍一茶』相信这是很多壶友都知道的,紫砂有吸附性,一把壶泡不同的茶叶会串味,影响口感,但是有的壶友特别喜欢这把壶,又想换种茶叶喝怎么办呢?这种情况,同样也是需要清洗紫砂壶。


▲换茶清洗

先要将此壶洗净,按照除去异味的方法清洗一遍,而后放置阴干。之后泡上新茶,放置数小时后倒掉清洗干净即可。

新壶开壶清洗

这个也曾讲过,新壶的话可能有的壶内还有烧制残留的『石英粉或者灰尘』之类的,需要清洗,这类的就比较简单,注入沸水后倒掉就可以了。


▲新壶清洗

还有一类则是『壶身打蜡』,去除这个可以放入热水中煮,大约半小时就可以,之后擦干净就行了,一般来说新壶开壶并不要煮,但若是『新壶看起来光亮,摸起来油腻』的话,还是煮一下比较好。


▲清水煮半小时

关于清洗大概就这么多,最后说一下,日常使用要注意,不要沾染油污,保持清洁。在清洗的过程中不要用『砂纸、抛光片』等擦拭,用软毛刷最好。

紫砂壶养了一年没变化?可能是以下几个原因!

紫砂壶经久泡养,壶在茶的浸润下会日渐温润形成包浆,这个过程我们称之为「养壶」


▲泡养对比

一把好壶可能用个十几次就有变化了,但是有的壶友甚至泡养了一年都没有包浆,这其中到底是什么原因呢?

今天,我们就来聊聊养壶这件事。

决定紫砂壶是否易泡养,有两个根本的因素:「泥料」和「明针功夫」

泥料

一把紫砂壶,泥料是根本,工艺再好,没有好泥料也是空中楼阁,是经不起推敲的。


▲本山绿油性断面

我们常说紫砂泥料,都会说「本山、原矿」这样的前缀,本山、原矿即是指黄龙山,比起长兴、安徽等地的外山泥料,黄龙山原矿的紫砂泥更易泡养。


▲原矿底槽清

本山料大部分都是鳞片状沉积矿,含有有机物,且有油性更佳;外地矿料很多是粉质状或石块状,绝大部分无油性。

这也就决定了你的紫砂壶的泡养,若是很久都未变化,可能是外山料,而非原矿紫砂。
明针

明针是紫砂制作的一个工具,用来在成型生坯表面进行刮压处理,因材质多为牛角,所以俗称「牛角片」


▲明针

明针,不仅仅是把紫砂壶表面压平刮整,也会使较细的颗粒(俗称浆)溢上表面。

同样的窑温,明针工艺到位的紫砂壶烧结的程度就高,烧结到位,不仅颜色周正,而且坯体强度高(不易破碎),紫砂透气不透水的特性也才能充分展现出来。


▲石瓢生坯

如上图可见,生坯已极有光泽,明针功夫直接关系壶身水色,也直接影响到壶体表面「包浆」的形成。

一把壶明针光几遍和十几二十遍完全是两个不同概念,同种泥料下,明针功夫更多更好的,也更易包浆。

而更夸张的泡养一年都没有变化,更多的可能是其泥料或者工艺有问题:

1. 本身是灌浆壶、手拉壶

这两种是极细的泥浆,加入了水玻璃,严格意义上失去了紫砂的透气性,因此就算泡养也是变化不大的。


▲手拉壶

2. 进行过度的抛光

紫砂壶烧成出窑是什么样就是什么样,但是有的商家为了光亮美观进行过度的抛光,这类的紫砂壶也是泡养变化不会大的。


▲抛光工艺处理

与此同时,掌握正确的养壶方法也是很重要的,这也有助于更好的养成。

紫砂壶泡茶的三大妙处

紫砂壶

发味留香,堪称紫砂壶的第一妙。

茶壶的功能就是泡茶,能泡茶的器皿很多,比如说铜壶、锡壶、石壶、玉壶、瓷壶……但是为什么人们,尤其是那些老茶客,他们不约而同地锁定紫砂壶呢?常言道,水是茶之母,壶是茶之父。茶汤的孕育和最终形成,壶的作用不容轻视。经过几个朝代的比较、鉴别,茶客们发现,用紫砂壶泡茶,可以最大限度地开发茶汤的色、香、味。紫砂壶,里外不上釉,永远素面朝天,就是不用的时候,它也能散发出淡淡的茶香。有些壶,尤其是老茶壶,壶中存留的,还不仅仅是茶香。
故事的奥秘
紫砂界流传着一个故事,有一个流浪汉,溜进一家饭店的厨房,想搞两个馒头垫垫肚子,可是只发现一锅红烧肉,于是一口气就把那锅红烧肉吃了。店主抓到流浪汉,将他绑上公堂。县太爷一看,把他放了,告诉店主:这小子肥肉吃得太多,已经得了一种绝症,俗称油漫心,三日之内必死。店主一听,就让手下把流浪汉丢进了一座破庙。

流浪汉在破庙里上吐下泻,腹痛难忍,躺在那儿等死。恍惚之中,来了一位云游四方的和尚,从怀里掏出一把老茶壶,对流浪汉说:要想活命,只有靠它了。流浪汉挣扎起来,爬到一眼温泉旁,抄起老茶壶就舀温泉喝。喝了三天三夜,病痛全无。接下来的岁月,各色人等围绕那把神奇的壶,明争暗斗,巧取豪夺,流浪汉卖了那壶,一寸紫砂一寸金,从此过上安逸的生活。
虽然这只是一个传说,但其基本的内核还是靠谱的。老茶壶的内壁,积淀着厚厚的一层茶山,就是我们通常说的茶锈、茶垢。由于茶山的存在,即便壶中不放茶叶,也能冲泡出茶汤来。而老茶汤,无疑具有药用功能,能治一些疑难杂症,包括油漫心。此乃紫砂壶之第一妙。
抗馊防腐,当为紫砂壶的第二妙。

因为紫砂透而不漏,也就是具有很好的透气性,但又不漏水。

故事的奥秘
传说很久以前,有个老木匠建一座庙宇的藏经楼,他在干活时,把随身带的一把紫砂壶忘在藏经楼的大梁上,工程结束以后,脚手架全拆了。老木匠突然想起来,我的那把壶,还留在大梁上。老木匠想了许多办法,几天以后才爬上大梁,把壶取下。那时正值盛夏,可他发现茶汤居然没有馊。于是大家知道了,紫砂壶还有这样神奇的功能。冬天泡茶茶不凉,夏天泡茶茶不馊,此乃紫砂壶的第二妙。
紫砂壶的第三妙,变色韬光。

制作紫砂壶的泥料,俗称五色土。许多人相信,用五色土做成的壶,是有灵性的。在烧制的过程中,随着炉温的升高,它会不停地改变颜色,瑰琦之窑变,非一色之可名。紫砂壶在使用的过程中,还会变光变色。一把紫砂壶,只要你精心养育,它会不断地变光变色,直到变得润如古玉,光可鉴人,能给收藏者、使用者带来意外的惊喜。

清代有个文人叫李渔,他在《杂说》一文中,下了一个评语:茗注莫妙于砂,壶之精者,莫过于阳羡,是人皆知矣。茗注就是茶壶,茶壶没有比紫砂壶更妙的,而最精贵的壶,莫过于阳羡,阳羡就是宜兴。

养壶里的学问

因为紫砂壶的种种妙处,所以较之其他艺术品,紫砂壶的收藏有其特殊性,这种特殊性,主要体现在:养、用、藏的结合上。紫砂壶光藏不用,壶会风化,会掉砂,会变得脆弱。但如果超负荷使用,也不利于壶的世代传承。刚刚出炉的壶,既粗糙又干燥,而且壶面上还会晃动着一种焦躁不安的浮光,老艺人称之为和尚光。它需要旷日持久的养育。

养壶的养,是养育的养,是培养的养,是滋养的养,是调养的养。俗话说得好,玉不琢不成器,壶不养不出神。只有通过精心的调养,它才能散发出柔和的,美玉般的光泽。养壶本来是文人的一种生活方式,后来变成了一种技术。
养壶的主要方法

一是用喝剩下的茶汤经常去浇淋壶体,第二经常用软布去擦拭壶体,第三确有不少藏家都有自己一些密不示人的养壶技术。养壶既需要耐心,又需要一点技术,所以,一些藏家,在购买了壶之后,不忙着把壶带回家,还要破费一些银两,专门请人替他养上几年壶。

收藏名壶还有一个惯例,就是把壶身和壶盖分开来收藏。就好比您的银行存折和密码,最好不要让别人同时盗走。
故事的奥秘
明代商界名流沈万山是个壶痴,他见到好壶就走不动路。有一天,沈府门前来了一个蓬头垢面的老乞丐,但颇有仙风道骨之貌。老头用来讨饭的工具,不是碗,也不是盆,而是一把大口的紫砂壶。沈万山看到这把壶,眼前顿时一亮,忙问老先生:此壶您卖吗?老头说:不卖,壶亡我亡。家丁要把老头轰走,沈万山多了一个心眼,决定将老头收留,让他无限期地住在府上,好吃好喝好生伺候。

一晃几年过去了,老头也没少花沈家的钱财,沈万山,半句怨言没有。不时,还请老头上书房坐坐,一起喝茶,聊天,把玩那把大口紫砂壶。经过长时间的考察,老头觉得沈先生是个君子,是真正意义上的爱壶之人。老头心想,我终于找到了这样一个人。老人想在他寿终正寝之前,把那把大口紫砂壶送给沈万山,并告知,此非一把残壶,那盖子被我藏在某某山上的某某庙里。沈万山得了这把名壶以后,终日把玩,最后他悟出了做人之道,也悟出了经商之道。从此,他财源滚滚,富可敌国。

南京的明城墙有一半是沈万山捐款修建的。现在南京中华门城堡是当年明城墙的正南门。传说正南门下,埋着沈家的聚宝盆。有老人说,那个城门墙下埋着的是沈万山得来的那把能进财,能进宝,能震魔降妖的大口紫砂壶。当然,这也是一个传说。

对于紫砂壶密封性的一些新看法

目前市场上判别紫砂壶的气密性,一般会认为在紫砂壶里面装满了水,按住壶盖气孔则壶嘴不出水;按住壶嘴反过来不掉盖则说明此紫砂壶的气密性好,如果不是就说明壶的气密性差。其实这种判断是一个误区,在通过数以千计的试验之后,终于解释了这个气密性原理,而且结合所学的物理知识,提出一个关于紫砂壶气密性的全新观点。

现在以石瓢和西施这两种紫砂壶市场上最多也最常见的壶型举例。首先先拿出作为这次试验的数据。石瓢100把,西施100把,价位都在200元到3000元的中高档壶(先排除做工不好的数据)。100把西施壶按住气孔之后,97把西施壶嘴不漏水。而装满水反过来按住壶嘴,100把全部不掉盖。石瓢无法按住气孔,只能做按壶嘴试验,试验结果100把石瓢在装满水,按住壶嘴,倒过来的情况下,盖子全掉。

 

这个试验得出三个结论:

1、石瓢的紫砂壶盖基本上都会掉。2、西施壶盖基本都不掉,而且不掉壶盖的数量与壶嘴不出水的不相等,换句话说也就是存在按住气孔,壶嘴继续出水,但是倒过来以后,盖子却不掉的。

3、做工没问题的西施按住气孔壶嘴都不出水。

这个试验其实也让人百思不得其解。平时去买紫砂壶,“倒过来盖子不掉,说明这壶做工好,盖子掉了,说明做工不好”。这种判断到底正不正确?如果说是做工的问题,为什么石瓢的盖子全掉,而西施的盖子全不掉?原来石瓢壶和西施壶的本质区别在于壶盖上面的气孔,石瓢的气孔深度只有2到3毫米,而西施的气孔深度有10到15毫米,如此悬殊高气孔高度差是否能解释这一切?然后换了其他壶形又来测试,选了仿古,掇球,掇只,容天,水扁,汉铎,其特征都是气孔深度都大于10毫米,试验结果果然证实了这个想法,所有的壶盖基本上不掉。而石瓢,曼生井栏等一些使用桥梁的子的紫砂壶,全部掉盖,其原因就是气孔深度不足3毫米。

从物理学知识来解释这个现象说明,掉不掉盖跟紫砂壶好不好没有任何关系!当紫砂壶装满水的时候,按住气孔反过来,水分子会平铺到紫砂壶盖与紫砂壶口这个平面上,使得这个平面处于完全密封状态,然后壶内的水会流到气孔最底端,于是在气孔里面形成一道水柱,以西施壶为例,水柱大概是直径1.5毫米,长10毫米的圆柱体,于是产生了两个力。第一个力就是由于水的压强差,气孔底部的压强大于盖子内表面的压强,由这股压强差产生一个力。第二个力就是一部分水进入气孔,使得茶壶内部气压小于茶壶外面气压,产生一个气压差形成一股力。这两股力加起来足以承受壶盖不掉。所以只要盖子与壶口之间绝对平整,即使有一点宽盖,也照样能玩的起来。

相反,气孔深度不足的话,压强差形成的力就非常小,同时由于进入气孔的水量较少,使得壶内的气压与壶外的气压相差甚微,所以这股由于气压差形成的力也是非常小。这两个力加起来不足以支撑壶盖,所以石瓢这样的盖子必然会掉下来。关于按住气孔断水,也是非常有意思,选了一把做工极佳的锦囊器-菊蕾,按住了气孔,也无法断水,但是反过来根据气孔的深度,盖子居然牢牢的稳住没掉。因为正向倒水的时候,锦囊盖子与锦囊壶口之间缝隙是非常明显的,气孔按的再紧也不会按住里面的缝隙有空气通过。所以不断水是必然。反过来之后,水填充了整个锦囊口部,并且铺满盖子与壶口的平面上,与外界空气绝缘,同时根据气压差和压强差,所以盖子就不掉了。

紫砂壶密封性结论:
关于紫砂壶反过来不掉盖仅仅只能检测壶盖与壶口的平面是否平整。比如西施壶,如果反过来都掉盖的话,那按住气孔必然无法断水,因为壶口平整是气密性好的基本条件,但是壶口平整,气密性不一定好。

而石瓢类紫砂壶由于按不着气孔,又无法保持不掉盖,所以无法用常规方法检测其气密性,但是一般来说,普通圆口的紫砂壶气密性都很不错。气密性只是紫砂壶的一个指标,是一种物理现象,并不是好壶的唯一属性,所以当我们在理解了本质以后要理性对待紫砂壶的气密性。

紫砂壶密封跟什么有关

跟壶型是有很大的关系,接触的紫砂越多,越能体会,很多时候几百块钱的小壶圆,气密性都没问题,相反一些国家级大师的壶,有时候去测试气密性也是一般的,这个是有壶型决定的,但是不妨碍它依然是把好壶!

顾景舟作品:石瓢(怎么按住气孔?)

很多大师的壶,都是收藏级别,比如顾景舟大师的石瓢,怎么按气孔?博物馆里面收藏的经典紫砂作品,如果您能拿到手用这个方法去试一下,真的是百分之百都气密性好吗?

连大师本人都不能保证呢!但是这些并不妨碍这把壶,仍然是一把好壶。

关于紫砂壶的出水问题

关于壶的出水,用这个方法去测试,发现气密性也跟壶的出水好不好没有任何关系。紫砂壶的出水好不好,总体分两大类:一是流速,主要受水的压力影响。二是流量,受壶孔到流口的一条通道中的最细小部位影响,即瓶颈原理。

知道这两个基本原因后,我们就可以结合原理的分析,就知道壶出水不畅,大凡有以下几种情况:

1:壶型的先天限制。如三湾流和流根部的位置太高的壶型。

2:做工不良,流内有”结石”。也就是有泥巴没清理干净堵住了。

3:茶叶堵塞。各方面都是符合出水流畅的条件,清水试出水的十分流畅,但泡茶时常常网孔被茶叶堵死,比如红茶比较细容易堵住,这是后天因素。

除上述第一类的壶,只要不具备第二种情形,出水虽然不一定暴爽,但流畅是绝对没有问题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