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冻顶乌龙的故乡台中鹿谷 三代茶人一直守望

台湾南投县鹿谷乡,冻顶乌龙的故乡。
早晨山里涌起大雾,茶人李明正已经在山上的茶园里了。50多亩的茶园一片一片地分布在茶山上,“台湾不像大陆,有整片的茶园,因为地形限制,都是散布开来的。”海拔600米到1200米的绵延群山里,李明正每天都会在茶园里待着,对一株株茶树已经熟悉到甚至能观察出它们每天的变化。缥缈的雾气从李明正身边和每一株茶树上掠过,有时候,成团成片的白云也会这样涌来,就在你的眼前身边浮过,真的是伸手就能摸到。
鹿谷的这片茶园,55岁的李明正已经是第三代传人了。从小,他就跟着阿公、爸爸在茶园里玩耍,眼见着阿公采下“一芽二叶”的茶,小心包在手帕里,包起来放在斜襟大褂的贴身口袋里带回家。他自小也体会到了阿公和爸爸做茶的艰辛,说起爸爸做茶,李明正用了“龟毛”这个词来形容,“很龟毛,很挑剔”。他记得上世纪70年代的某个冬天,鹿谷很冷,不够茶叶发酵的温度,爸爸就在家生起炭火,用炭火的温度把家里的室温提高,让茶叶达到足够的温度来发酵。从农校毕业、退伍后,李明正正式接手“李氏茶园”,至今已有32年。尽管工艺和设备有了更新、变化,但阿公和爸爸对茶的敬畏,做茶的用心和挑剔,已经浸透到李明正的骨子里,世代相传的初心,不会变,也不易变。
李氏茶园里,有四分之一的茶树采用了有机农法,不施任何农药和肥料,任其自由生长,产量自然也少而珍贵。“适者生存,用有机农法经过一定的时间后,茶树自然会形成自己的生存方式,适应了这样的环境来生长。”李明正说。另外四分之三的茶树,采用惯性农法,但也只用豆料肥、花生肥等植物肥料,“茶园里不会用动物肥料,更不用说化肥了,给什么样的肥料,制作后的成品茶叶味道也是完全不一样的,一喝就能喝出来。”
 
冻顶乌龙为半发酵茶,传统上,其发酵程度在30-40%左右。所以,茶叶到了一定的成熟度后才可以采收,要有心有叶,并非越嫩越好,以“一芽二叶”或“一芽三叶”为佳。李明正在茶园里一看就能知道茶叶还有几天便可以采摘了。采摘的天气、湿度不同,制作出来的茶叶在口感上都会有些许的不同。而这种细微的变化,是需要经年累月的经验累积才能辨别出来。“今天做的茶和明天做的茶,口感都会不一样呢,天时地利人和配得刚刚好,才能出一款好茶,所以,能喝到一泡好茶很难得,要珍惜。”对于茶,李明正几乎是怀着敬畏之心。
平日里茶园的管理,李明正都亲力亲为,在采茶等工作量大的工序时,才请工人帮忙工作。而烘焙的环节,更是由李明正亲自进行。每一款茶焙火的方式都不一样,火候、时间,这些都需要靠经验来掌控和调试。焙茶期间还要多次试泡,根据茶的变化来不断调整温度、火候和时间点。焙火得当的冻顶乌龙,入口生津,口腔感受饱满,入喉回甘,泡三四旬茶汤后,有明显的熟果香味。“我闻起来可能是凤梨的味道,你闻起来可能是熟苹果的味道,有很多丰富的熟果香,每个人闻起来感受到的味道也不一样。”
△李明正的夫人郭环龄,大学毕业后随夫回到鹿谷山里,爱茶、事茶,是台湾资深茶人,经常举办各种主题的茶会。
即使身为茶园传人,自小在茶园的熏陶中长大,又亲自做茶30多年,李明正仍然谦逊:“没有人敢声称自己把茶做到了什么程度,茶的变化太多了,难以琢磨,难以预料,需要不断去学习和感受。”对于李明正,茶既像一个最好的朋友,也像自己的亲人。做茶最然辛苦,连续熬几天夜做出一款好茶,却会兴奋不已,丝毫不觉得累。泡得一壶好茶,有多少工序和艰辛在里头,敬畏珍惜,细细品味,方得好味。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