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凡大吉岭–专家带你认识和挑选大吉岭红茶

导语:不知道大吉岭红茶,算不算得上被世界上最多人喜爱的红茶?反正我蛮爱的。。对很多不熟悉印度茶的人来说,产自南亚的红茶通常意味着川宁茶包(Twinings)、细碎的碎末,不如中国茶叶,一芽两叶果馥蜜香典雅。即使是搭配上高档茶具和精致的英式下午茶点,还有用来装茶的樱桃木盒——你喝的依旧是茶包。其实也不是这样,喝过、了解过之后,你也许会有点改观。

奔走在大吉岭-喜马拉雅山区的列车 © Vikramjit Kakati(CC BY-SA 3.0)

什么是大吉岭茶

类似于中国的武夷茶,所谓「大吉岭茶」指的是出产于整个大吉岭地区的茶,它包括各种各样的茶,有红茶也有白茶、绿茶。

大吉岭(英文 “Darjeeling” )这个名字来源于藏语,是「霹雳」和「地区」的组合,也就是「霹雳之地」。这个名字霸气测漏的地区地处印度西孟加拉邦,是位于喜马拉雅山南麓的一条狭小地带,平均海拔约2,000 米(也就是只有西藏平均海拔一半的水平),地理条件很不错(气候温和、水汽充沛什么的),又少有阳光直射。所以这片霸气之地,从英国人还霸占着印度的时候就是当地上流社会的避暑胜地了。

为什么是大吉岭呢?简单来说,就是使用这片区域的人(来殖民的英国人)特爱喝茶,而他们又发现这个片区特适合种茶。印度使用茶叶的历史是缺失的,我们只知道原住民有嚼食野生茶叶的习惯,这个和中国古代西南地区的习惯类似。但是现代印度人爱喝茶的习惯的来源却是清晰的——来自英属印度时期英国人的习惯。

超过 90 个茶园都分布在海拔 2,000 米上下的大吉岭区域 © Samuel Kimlicka (CC BY 2.0)

19 世纪 20 年代(当时欧洲已开始大规模喝红茶),苏格兰探险家 Robert Bruce 就在阿萨姆低地(印度另一处盛产茶的地方)发现过野生茶树;19 世纪 30 年代,东印度公司开始在印度种植中国茶树和阿萨姆野生茶树的杂交种(Camellia Sinensis var. assamica),并按照从中国学来的生产工艺制作红茶。如果你想简单了解一下这部分历史,三联那本《茶:嗜好、开拓与帝国》是很好的选择。

虽然大吉岭现在实际上也产乌龙、绿茶、白茶,但基于历史原因,大吉岭依旧以其「红茶中的香槟」之名闻名于世。他们所种植的红茶种子来自中国——事实上全世界的小叶种红茶都缘于福建的正山小种,包括祁门红茶。但是大吉岭红茶和武夷正山小种红茶的口味差异,可能比滇红(大叶种)和正山小种红茶的差异还大,因为红茶的口味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工艺,以及种植环境(武夷正山小种红茶的烟熏工艺,就让其有非常特殊的松香味)。沿着这个路子,我们就可以来看看应该怎么挑选大吉岭红茶了。

看采摘季节

根据采摘季节买茶叶的做法是很普遍的,比如大家都知道去喝「明前龙井」。大吉岭地区茶叶每年也是按季度采摘,分为春摘茶(“first flush”, 三月中旬前采摘)、夏摘茶(“second flush”,六月采摘)、秋摘茶(“autumn flush”,雨季过后采摘),还有间隔期采摘的茶。喝大吉岭,大多数就喝春摘和夏摘,后者通常被认为逼格更高(价格也是…)。夏摘大吉岭红茶带有果蜜香、风味醇厚,是最为经典的大吉岭红茶口味;春摘茶色泽上更为淡雅,有一种青草般的香气,但又蕴含淡淡醉人的花香。近年受欢迎程度也逐渐上升。

我自己的感觉,喝过浓郁的就回不去喝淡雅的了。夏摘大吉岭,每每喝都会联想起 Wes Anderson 眼中色彩斑斓的印度。如果你还没有看过他那部 “The Darjeeling Limited”(电影《穿越大吉岭》),十分建议你看一看,尤其如果你喜欢 “The Grand Budapest Hotel” (电影《布达佩斯大饭店》)的话。边喝边看,别有情调。

看茶园

同是「大吉岭红茶」,由于山谷复杂的气候环境和茶树种培植历史不同等因素,不同茶园的茶在香气、风味上也各有特点。印度比较出名的茶园有 Happy Valley,Margaret’s Hope,Markabari 。本篇的主题图片则是这个茶园的茶叶。

类似盛产葡萄酒的酒庄,这些茶园也闻名于印度和西方茶客之间,价格嘛当然也是名列前茅。这些茶园就相当于葡萄酒里的「拉菲」、「拉图」,都有故事和历史,比如 Margaret’s Hope 茶园就以温馨浪漫的家庭故事而闻名。

一款大吉岭夏摘红茶,2014 Himalayan Gold Mist (Summer) North-East India Black Tea ,等级是 SFTGFOP1 。

给茶叶分级现场 © Evan Bench(CC BY 2.0)

大吉岭每年都会举办好几次茶叶集市,届时评鉴师云集于大吉岭城,徜徉于山区的各个茶园品评当年的新茶,评估该款茶的最佳冲泡时间,并为之估价——这些东西,最后都会反映到茶叶的包装上,喝茶之前仔细看哦。茶叶评鉴师用的是最平凡的冲泡方法:茶叶置于杯中,加上热水,盖上盖子并计时——到时开盖品鉴。手法虽然普通,但这对于茶园来说可是非常重要的时刻,拥有评鉴师的估价就意味着这批茶能够在茶叶拍卖会以及加尔各达的茶叶集市上卖出好价格(之前也提到过,拍卖依然是获得印度茶很主要的手段)。

看茶叶级别

另一个重要选购指标就是级别了。再好的产区,只有一定质量的茶才能体现出产区产品的特点。但人的品鉴能力也并非细致到极致,因此过分追求高级别的茶,所获得的感受也只是主观的商标感。

如果不是味觉极端灵敏的人,购买当年新产的 FTGFOP 级别茶最为经济实惠,一般一两的价格在 3~6 欧元之间(与各国税费相关),再往上就考验个人鉴别能力了,盲品出同一茶园同一批次的 SFTGFOP(比 FTGFOP 更高) 和 FTGFOP 的差别,还是很挑战的。FTGFOP 这个级别的茶是全叶散茶,既可能是包在茶包里售卖,也有可能是完全散茶装大包卖,一般前者作为礼品包装,比后者还贵一些,类似乌龙茶分小包还是大包简装。

沈辰桑的喝茶建议

起步时不妨多尝试几个茶园,春摘、夏摘都品尝一下。你可以——

清饮大吉岭红茶:

3g大吉岭Markabari的春摘茶,50cc沸水,盖上盖子7分钟开盖饮用,配上自己烤的曲奇或者最爱的双黄白莲蓉月饼。

制作某种印度 Masala Chai:

将阿萨姆与大吉岭 1:1 拼配 10g 放入茶笼,加入 100cc 的全脂奶,50cc 的水,5 片生姜,一小把孜然,半根肉桂,煮沸三次饮用。


附:帮你进阶的红茶等级

茶叶分级是一种易于辨认的标识,极大地方便了我们小白用户购茶所需。世界上大部分红茶(中国茶不采用)都能套用这个分级系统,但印度红茶、锡兰红茶、日本红茶分级的细致程度都不一样。按照采摘部位和揉捻后的形态,红茶被分为全叶(Whole Leaf)和碎叶(Broken Leaf)两大类,常见的等级标识请看下图:

无论是全叶还是碎叶等级茶叶,都是通过揉捻后,再用筛子筛选出不同等级来的。买茶的时候你可能会看到 FBOP(图中没有列举)和 FOP 两种茶叶,但它们并没有工艺流程上的联系。

全叶等级分类中的 “SFTGOP(1)” 等级很长,它实际上是 “Super, Fine, Tippy, Golden” 这一堆用来形容茶叶级别的形容词的缩写组成的;“FOP” 全称 “Flowery Orange Pekoe” ,指的是顶叶、是茶枝前部最珍贵的嫩芽;“Orange Pekoe” 是顶叶下的第二、三片叶子;“TGFBOP” 里的 “B” 则是 “broken” 亦即指碎叶。你可能还发现括号里带个数字 “1” ,它表示这款茶叶是牛逼中的战斗机,就是这个茶园同级品种中最高等级的茶叶——类似大使馆的车牌,1号车比2号车又更牛逼一些。

各等级里所含的 “OP”,则是 “orange pekoe” 的意思,可以简单理解为某种不错的红茶品种,一般用在印度或斯里兰卡茶叶;但我也见过卖正山小种的,也用 “pekoe” (读音 /piː.koʊ/ )这个词。至于为什么是 orange 的,哈你打开一包茶叶看看就知道了:

最后,我们经常买茶时都会看见包装上标有 “CTC” 。CTC 不是红茶等级而是工艺标识,它只表示红茶不是通过「传统揉捻工艺」(orthodox manufacture)制作,而是通过 CTC 工艺(Crush-Tear-Crush 或 Cut-Twist-Curl)制作,也就是用揉切机切碎压而成的茶叶,一般用在较低级别茶包或碎叶茶里。

认准这些 label ,买茶基本够用啦。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