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逢产茶季节,漳平南洋镇的域内乡村,都要接待诸多来自全国各地的茶商、茶客,他们无不是慕漳平水仙茶的盛名而来。其中,不乏漳平水仙茶的钟爱者。
今天,小编就带你听一听,一个老知青的水仙茶缘┉
打从十七岁那年,作为知识青年,我插队来到南洋的暖州村,就与水仙茶结下了不解之缘。记得做茶时节,太阳落山,月上梢头,队部里灯光昏暗,烟气迷茫,那时没有“揉茶机”,在老农的指点下,我们几个知识青年手扶着窗户的栏杆,赤脚踩着刚出锅的用布袋紧裹着的茶叶,翻来覆去,踩踩踏踏,忍着烫,干着“揉茶机”的活儿。欢声笑语和着浓郁的茶香,在古老村庄的夜空中飘荡,真是个诗意盎然的夜晚。
那时候的水仙茶是大包茶,是装放在竹笼里用炭火慢慢烤干的,大家一边做茶,一边泡着刚刚出炉的香茶,品长论短,其乐无穷。队长很大方,每次做完茶,都会让我们知识青年带走几包回去自己喝,并交代着,早睡早起,还要出工哦,说的我们心里暖暖的。
记得离开农村后,参加工作,后来到北京上大学,毕业后又参加工作,不论身在何方,我每年都要回来,找老乡买十几二十斤茶带走,在办公室里喝,在校舍里喝,边喝边回忆着乡亲们的好,甚是惬意。这么一喝,就喝了四十五年,直到今天,当我因工作之便喝遍天下好茶后,水仙茶依然是我的当家“私房菜”,不可三日无此君。
喝着喝着,我突然想起来,老水仙茶哪儿去了?在讲究“鲜爽度”的今天,水仙茶在空调里做,在冰箱里藏,香气是越来越足了,可是,那古老的韵味呢?怎么没有了?
是不是人老了,就容易怀旧?我记得当年的水仙茶虽然大包,每次喝,都要掰开一半,但那个耐泡,十几二十泡了,依然茶色金黄带赤,香不足却韵有余,微苦中带着厚重,怎么喝,都有滋有味。而且,保管容易,我带二十斤茶到北京,随便用塑料袋扎一下,往柜子里一放,居然从年头喝到年尾,味道不变。现在的水仙茶,什么“公主”、“王子”,的确好喝,但是四五泡,五六泡,就没有韵了,全是水味了,有几个朋友来坐,一个晚上要泡七八包才够。不像过去,与几个朋友作竟夕谈,两泡足矣!
许多老茶师告诉我,由于“市场导向”和一些“专家指点”,水仙茶的制作方向变了,由“中发酵”变成“轻发酵”了,走铁观音的路子了,丢掉韵味,追求“鲜爽”了。当然,萝卜白菜,个人喜爱,只要能卖出好价钱,也不失为产业发展的一条路。
但是,我还是怀念老水仙茶!我这里讲的老水仙是指那个不用空调、不用冰箱,发酵恰到好处,一泡茶可以二十多冲,始终有韵味的买一季可以喝一年的“老法水仙”。那是真正意义上的水仙茶,传统的水仙茶,韵味十足的水仙茶!我爱喝这种“重口味”的水仙茶——我身边的许多“老茶鬼”也好这一口。
一个百年老字号的茶,我以为既要有创新,还要讲传承,两条腿走路,总比“邯郸学步,匍匐而返”要好。只是,这老茶味的茶,还有人会做吗?